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会议回顾: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4年年会暨“古典与现代之间:阿拉伯文学与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

  2024年12月8日(星期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2024年年会暨“古典与现代之间:阿拉伯文学与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第二教学楼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主办,由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承办,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协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阪大学、西华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8所高校的中国学者参与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聚焦阿拉伯现当代左翼文学研究、区域国别研究视角下的中东文学、阿拉伯现当代文学中的历史书写、阿拉伯古代经典的翻译与研究等四大议题,学者们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与讨论。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薛庆国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科院副部长、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会长林丰民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分别致辞。

  林丰民教授对罗林院长及其团队的付出表达感谢。他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古典与现代之间阿拉伯文学与文明研究”进行阐释,特别指出“古典学”不应当局限于西方视角主导的古罗马、古希腊的古典学研究,还应当重视中国和阿拉伯的古典学研究。此外,我们应当关注现代阿拉伯文学发展与古代经典之间的呼应,对于现当代小说、诗歌的研究也应当重视背后反映出的现实问题。他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充分交流,共同探讨阿拉伯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意义和新挑战。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院长、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罗林教授虽远在多哈,但也通过线上的方式致辞。他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同仁在阳光明媚的冬日来到北语,参与本次会议的讨论,并分享最新的研究心得。他认为文学是文明之镜,反映社会风貌和文化多样性;研究阿拉伯文学的关键,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技巧或分析文本本身,更在于如何透过文学作品的表象,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与历史变迁。

  上午的主旨发言环节分为上下两段,共有十位老师发表演讲,分别由汪颉珉和宗笑飞主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张洪仪以“漫谈阿拉伯左翼文学”为题发表演讲。她重点通过对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及其作品的介绍展开阐述,通过对《盐城》五部曲的简要分析,她提出《盐城》等文学作品能够体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思想转变过程,其中阿拉伯左翼文学的特点和立场依然是我们当下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语学院教授蔡伟良以“阿拉伯古诗翻译的完型与达意”为题发表演讲,从具体诗歌片段在google翻译、ChatGPT翻译及其本人翻译的译文入手,通过有趣生动的实例讲解,思考AI发展迅速的当下作为外语翻译者和研究者应当如何体现个人特点,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合理使用各种翻译工具。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薛庆国以“阿拉伯文明史书写:历史回顾与中国书写”为题发表演讲,他通过阿拉伯文明史书写背景、乔治·宰丹及其《伊斯兰文明史》、艾哈迈德·艾敏及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阿多尼斯及其《稳定与变化》四部分的阐述,提出中国人书写《阿拉伯文明史》的若干思考:以阿拉伯民族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全景式展示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建树;将宏大视野和细微关怀结合,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导向,力求体现中国立场和中国意识等三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葛铁鹰以“阿拉伯古代经典的非阿语汉译”为题发表演讲,厘清“阿拉伯古典学”概念,梳理中国各个阶段的非阿语阿拉伯古代经典的汉译作品,认为那些非阿语直接翻译的阿拉伯古代经典还是有必要在将来从阿拉伯语直接重译,以更接近原著要旨。

  林丰民教授以“阿拉伯小说中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以塔伊布·萨利赫的小说《瓦德·哈米德棕榈树》为例”为题发表演讲,阐述阿拉伯世界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回答“文学如何反映这些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挑战”这一问题,从马哈福兹、阿卜杜·拉赫曼·舍尔卡维等作家的小说作品入手,阐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调和,并分析了以塔伊布·萨利赫为代表的阿拉伯作家对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文学思考: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也不应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黎跃进以“新世纪阿拉伯文学汉译三套丛书及其意义——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考察”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文学的“译介学”与外语学习的“翻译学”是一组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译介学”是将翻译当作两种文化的对话,探求翻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及其文化意义。汉译阿拉伯经典文库(商务印书馆)、“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人民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及思路文库(华文出版社)三套丛书的翻译和出版完善东方文学的体系,深化阿拉伯文化的研究,并且推进中阿文学对话,助力“一带一路”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邹兰芳以“地理诗学视角下重读《悬诗》”为题发表演讲,探索《悬诗》如何“汇聚大地之美”,揭示“人和大地既感性又智性的关系”,加深理解“诗人在成为文学实践者之前首先应是地理实践者,他在与大地的接触中找回肉身和感官的灵敏,打开存在的向度”。她指出,文学艺术不是再现地理空间的简单载体,本质上来说两者互相生成,互为镜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宗笑飞以“寻而不得——约翰·巴斯的《水手某末航记》与《一千零一夜》”为题发表演讲,通过呈现《水手某末航记》的主要内容、叙述方式、叙事结构图,与《一千零一夜》进行比较,阐述两部作品的互文性与差异,并分析巴斯小说中呈现出对生死、东西方碰撞、真实与虚无孰真孰假的哲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余玉萍以“1960年代阿拉伯小说界的‘介入意识’”为题发表演讲,重点阐释阿拉伯文学与萨特存在主义“介入观”的关联,继而从“第三世界文学”(亚非拉文学)的视野出发,比照目前我国学者对于非洲左翼文学和拉美左翼文学的认识,提出如何界定阿拉伯左翼文学的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教授陆怡玮以“从历史小说到现实主义——试论马哈福兹的文学创作理念转型”为题发表演讲。她阐发了马哈福兹历史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认为埃及对于马哈福兹来说从古至今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其对历史的讲述即是对现实的阐发,历史从来不是脱离当下人类活动而独立存在。

  下午的分论坛(一)由余玉萍主持,宗笑飞评议。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研究副教授钱艾琳以“伊本·赫勒顿与《一千零一夜》”为题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讲师任宏智以“古典与现代的通汇:漫谈《一千零一夜》与现代科幻”为题发言;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教授唐雪梅以“文学视野下的原生家庭与主人公性格演变探赜——《月亮女人》主人公阿卜杜拉为例”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尤梅以“追溯历史与寻找身份——评丽姆·巴斯尤尼的‘马穆鲁克三部曲’”为题发言。

  分论坛(二)由许相全主持,由邹兰芳评议。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金忠杰以“伊本·纳迪姆《目录》中的西方古典文献经阿拉伯‘十途’后的再西传”为题发言;四川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白云天以“奥斯曼时代阿文史著关于‘再造一统’的叙事渊源”为题发言;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志忠以“翻译先驱伊本·穆格法的翻译思想探究”为题发言;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许相全以“阿拉伯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初探”为题发言。

  分论坛(三)由任宏智主持,由钱艾琳评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教授史月以“巴以小说中的身份政治”为题在线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讲师林哲以“巴勒斯坦小说家萨哈尔·哈利法对巴勒斯坦民族斗争史的重新书写”为题发言;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马洋洋以“从黎巴嫩到埃及:阿拉伯左翼音乐的文化解读”为题发言;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白楠以“阿拉伯文学中的精灵形象”为题发言;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讲师刘国熙以“从《盐城》看穆尼夫的沙特历史书写”为题发言。

  分论坛(四)在107教室举行,由修蕊主持,由尤梅评议。

  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修蕊以“《第99层》中的代际创伤与政治意旨”为主题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讲师、师资博后袁明辉以“爱德华·赫拉特文学创作中的身份问题”为题发言;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孟韡辰以“纪伯伦文学与艺术改编——跨媒介叙事及影响研究”为题发言;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马成文以“中阿文明互鉴视角下的现当代阿拉伯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考”为题发言。

  研究生分论坛在424教室举行,由洪砺和张洁颖主持并评议。在第一阶段,大阪大学大学院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研究生洪砺以“阿拉伯古典中的贾希利叶时期女性形象书写:以巫女塔里法及杀婴为例”为题发言;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嘉程以“沙特小说家兼左翼思想家穆尼夫眼中的阿拉伯民族现代化”为题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姬鲁冰以“苏纳欧拉·易卜拉欣《泽特》中的左翼信仰:文学视角下的社会正义与革命精神”为题发言;北京大学博士后孔雀以“阿尔瓦·萨利赫作品《死胎》:埃及左翼运动的幻灭与女性身份的挣扎”为题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羚溪以“《白鹭游历玛瑙城》中的历史书写”为题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梁盼盼以“埃及当代小说中的历史书写与记忆重构”为题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汎沸以“《金砂》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认同”为题发言;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帅以“鸽飞烽火废墟间:香港作家西西的中东书写”为题发言。

  在研究生发言的第二阶段,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林玉石以“《阳光下的人们》对意识流的运用”为题发言;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罗玥以“《鸽子项圈》的空间叙事研究”为题发言;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马静以“历史与现代性的交织——艾哈迈德·穆拉德小说中的历史书写与文化探索”为题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安琪以“2025年末日开罗:穆罕默德·拉比《乌塔里德》中的恐怖反乌托邦叙事”为题发言;宁夏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楠以“记忆与身份:《微小的细节》中的记忆叙事与巴勒斯坦身份构建”为题发言;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秋景以“女性的力量与困境——《天方夜谭》与《牡丹亭》中的女性角色分析”为题发言;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婉莹以“2023年阿拉伯文学动态:记录、解构与超越”为题发言;武汉大学博士后张洁颖以“阿拉伯女性诗人的悼亡诗书写:传承与再构”为题发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妍迪以“《卡里来和笛木乃》汉译版本的比较分析”为题发言。

  闭幕式由邹兰芳主持,薛庆国教授发表总结发言。薛庆国教授代表阿拉伯文学研究分会和所有的参会人员对本次会议的组织者和承办单位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都继续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他感慨,在我们就“阿拉伯文学与文明研究”展开讨论的时候,阿多尼斯的故乡叙利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我们在研究历史的同时,也在亲历历史,希望每个学者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文学之于现实的意义!

  

与会学者合影

  文、图|黄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