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东方文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02年11月27日-28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东方文学”研讨会,在“东方国别文学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组织下在顺利召开。


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校内静园一号院会议室举行了开幕式。唐仁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首先致开幕词,对来宾和会议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做的工作和运行的情况,希望中心能够成为国内东方文学这一学科领域学者交流的平台,为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黄宝生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光宣教授,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何乃英先生,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陈跃红教授,他们作为会议的特邀嘉宾也分别讲了话,对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联姻”表示出强烈的兴趣,认为这对国内搞东方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借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化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同时也通过对东方文学的观照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他们同时还对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给予肯定,对“东方国别文学比较研究”的课题寄予厚望。


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来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等2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共61人)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围绕着“阿拉伯文学与中国文学”、“《罗摩衍那》在东南亚的流传与变异”、“日本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印度文学与中国文学” 等四个议题探讨了东方文学的各种问题。会议代表踊跃发言,激烈争论,评议人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气氛非常热烈,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最后的闭幕发言中,会议的组织者林丰民博士提出倡议:以研讨会的成果为契机,在各个学校分别申请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东方文学”,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附代表名单和发言题目)


代表名单

蔡春华,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 莉, 社会科学研究院外文所东方室
陈 明,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陈 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所
陈春霞,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陈岗龙,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陈跃红,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
丁淑红, 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段 晴,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方汉文, 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冯金红, 三联出版社
顾巧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关璟瑶,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立丹,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 童,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何乃英,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黄宝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姜景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姜永红,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蒋 岱, 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孔菊兰,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黎跃进,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李 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俄宪, 青岛大学文学院
梁雅卿,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林丰民,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刘安武,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刘晓芳,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卢铁澎, 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
罗 林,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语学院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穆宏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裴晓睿,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齐 园, 河北大学文学院
齐明敏,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任光宣,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苏永旭,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唐仁虎,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王邦维,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王少杰,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文宏,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
王晓燕,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学良,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
魏丽明,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翁家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谢秩荣,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薛庆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
杨 越, 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
杨晓霞,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
湛 如,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张 晔,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东方室
张洪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
张绍斌, 天津外国语学院汉院
张思齐, 武汉大学中文系
张玉安,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张哲俊,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赵晓玲,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仲跻昆,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周启超,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文所理论研究室
周人花,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宗笑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东方室

(共61人)

学术报告
刘安武:观世音形象的演变
张哲俊:异国形象:作为兽类的日本——四明浮槎客笔下的日本
仲跻昆:漫谈中阿文学比较
李 谋:《罗摩衍那》在缅甸的流传与变异

代表发言

丁淑红:对中国、阿拉伯、英国三部爱情悲剧的文化审视
方汉文:文化批评与“两个东方”
王少杰:东方的政治小说与政论文学
王学良:《瓦尔登湖》中的中国、印度及其世界性
卢铁澎:20世纪中日文学思潮观比较
刘晓芳:岛崎藤村与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之比较
齐 园:试比较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的创作
齐明敏:《宽恕书》与《神曲》
何乃英:中印文学宏观比较
张玉安:东南亚罗摩故事中的几个宗教因素
张绍斌:也谈《罗摩衍那》中罗摩和悉多的爱情
张思齐:泰戈尔与西方泛神论思想之间的类同与歧异
张洪仪:埃及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李俄宪:李陵和李徵——关于中岛敦文学的特质问题
杨晓霞:中印韵论的同与异
苏永旭:试论中西印典型观的基本差异
陈 明:西域出土文书与中印文学关系
陈岗龙:《罗摩衍那》对东蒙古蟒古斯故事的影响
陈春霞:不同的吟哦 相同的命运——阿拉伯阿拔斯朝前期与中国盛唐女性诗歌比较
孟昭毅:中阿诗坛上的双星座──艾布?努瓦斯与李白
宗笑飞:从他而来的女性美
林丰民:盛世酒诗人艾布?努瓦斯与李白
罗 林:《诗经》与《悬诗》
姜永红:孙悟空与哈奴曼——中印神猴形象之异同
段 晴:驷马车中的幽思
唐仁虎:《诗经》和“吠陀”及其影响
翁家慧:模仿与偏离——论中日新感觉派的关系
郭 童:一朵盛开在不毛之地的玫瑰——解读《割草的女人》中的穆里娅
蔡春华:对谈?被撕裂的痛苦?异国形象
裴晓睿:罗摩故事在泰国的流传与变异
黎跃进:谢冰莹与日本文学
魏丽明:“诉讼蜂起”话渊源——关于孙悟空和哈努曼渊源关系研究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