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于2002年11月4日-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等单位承办。本次年会是中国外国文学年会第一次在新世纪召开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是“20世纪外国文学反思”(包括20世纪外国文学及其研究、翻译、教学等问题)。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各分学会领导以及和外国文学研究相关的代表、学者和嘉宾近300人赴会。
在11月4日上午召开的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黄宝生研究员致开幕词。他首先肯定了《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作为我国发表外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学术园地的重要性,接着他从20世纪文学思潮、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交流与传播、流派纷呈的文学批评理论、及文学研究方法等多重角度深入地阐释了本届年会的主题“20世纪外国文学反思”,并认为中国的文学批评应进入一个融会贯通和综合创新的时期。他呼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要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抵制诱惑,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发扬献身学术的精神,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争取在世界文坛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以求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建设性的贡献。之后,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敏代表学校党委、校行政致欢迎词。开幕式后,在复旦大学外文系夏仲翼教授的主持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盛宁,清华大学外语学院王宁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所长陈众议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聂珍钊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盛宁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对‘理论热’消退后美国文学研究的思考”。他介绍了美国近年来人文学科面临的衰落趋势,并对批评界对解构主义理论和文学政治化倾向提出质疑和反思。对我国学术界引进西方理论时存在的诸多问题,盛宁教授也提出自己的看法。王宁教授的发言题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他介绍了著名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如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人近年来的最新著作,并着重分析了赛义德的学术研究发展历程,较全面地论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最新发展特征。陈众议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全球化,本土化——20世纪拉美文学的双重选择”。他对20世纪拉美文学中长期存在的有关“宇宙主义”和“本土主义”的争论作了综述性的回顾,介绍了拉美文学界对西方话语所持的“民族的”和“社会的”两种代表性立场。他认为拉美文学崛起和繁荣的真正原因是源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完美融合。这一观点对中国文学在走向世界时应如何保持民族性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聂珍钊教授的发言题为“互联网络与外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他论述了互联网对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利用互联网可以使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在获取信息、学术交流、研究方法等方面和国外接轨,以求科学化、多样化地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4日、5日下午,与会代表们分为5个小组进行讨论。各小组就“文化交流与传播媒介”、“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理论探讨与学术争鸣”、“作家研究与文本解读”(一)(诗歌与戏剧)、“作家研究与文本解读”(二)(叙事文学)等相关论题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展开热烈的“交叉式”讨论。
11月5日、6日上午,在北京大学陶洁教授和复旦大学夏仲翼教授的主持下,叶廷芳、区鉷、吴岳添、刘乃银、郭军、刘安武、仲跻昆、郑体武、吴元迈、孟绍毅、石南征、杨武能、陆建德、张杰、殷企平等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叶廷芳教授的发言题为“该他露面的时候了”,他介绍了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西尔及其创作思想,重点分析其代表作《没有个性的人》,并进一步探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哲学意义,他认为主人公是一个消极主义者形象,其“无为”思想和歌德的浮士德的“进取”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区鉷教授的发言题为“超文本与批评理论”,他介绍了所谓超文本的特征及其理论支持,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吴岳添研究员在题为“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发言中指出,关注文学作品文本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20世纪法国文学虽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流,但其中还包括反战文学、通俗小说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他还强调,法国文学研究中不能忽视一些著名现代主义作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刘乃银教授的发言题为“外国文学研究与民族精神”。他认为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是打破200多年清王朝的思想禁锢后,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结果。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的研究与民族命运关系密切,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他认为,新世纪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应响应时代的呼唤,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贡献。
刘安武教授的发言题为“印度文学在中国。”他认为我国最早翻译的印度文学作品只限于一些佛经中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童话,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印度文学作品翻译始于20世纪初。他概述了中国20世纪中国对印度文学的译介情况,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总结了印度文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郭军教授的发言为“批评与建构——从独白与对话的对立谈起。”她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巴赫金文论中的独白与对话概念加以分析,并以此理论为依据,对20世纪各种所谓理论的批评流派加以归纳,总结出三种批评模式:解构、批评理论和拯救性批评。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批评和理论其实都是建构与解构双向运作的结果 。
仲跻昆教授的发言题目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在中国。”他简略地介绍了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现状,并展望其前景。他再次呼吁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进一步重视对包括阿拉伯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研究。
郑体武教授的发言题为“诗非诗,非诗诗”。他介绍了俄国观念主义诗歌的几大特征,如后现代主义和“反体裁”等,并简单地介绍了这一诗歌流派的三位诗人普利格夫、鲁宾斯坦和基比罗夫的创作概况。
吴元迈研究员在题为“文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中指出,20世纪末21世纪初,文学发展的倾向是走向通俗化和多元化。针对有的学者提出“文学研究走向终结”的论点,他从宏观的视角加以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文学研究需要“大文化”的背景,但不可能取消文学研究自身的特性,文学研究不能等同于文化研究,为此新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孟绍毅教授在题为“川端康成《睡美人》的创作心理的再分析”的发言中认为,日本传统、西方心理分析和佛教思想对川端康成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
石南征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他回顾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概况,并结合其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其多元化的审美特征。
杨武能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歌德与‘全球化’”。他认为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中蕴含着当代提出的“全球化”的思想,这显示了他作为思想家的前瞻性和深刻性。他回顾了中国歌德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认为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他呼吁当前的歌德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其深邃而丰富的思想。
陆建德研究员的发言题为“您要认识约翰逊博士吗”。他介绍了18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辞书家约翰逊博士的生平和创作,并重点分析了其代表作《阿比西尼亚》,认为小说主人公小王子的游历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张杰教授的发言题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非对话性”。他从几个层面分析研究界对巴赫金理论的研究现状,指出一些流行看法中的失当之处,期望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更客观、更全面。
殷企平教授的发言题为“学术界所谓《艰难时世》的败笔引发的思考”。发言中,他对于学术界普遍认为《艰难时世》中“阶级情节”和“工业情结”为艺术败笔的看法持不同的观点。通过分析,他得出新的结论,认为狄更斯对上述情节的艺术处理是成功的。
11月7日上午,大会分两部分进行。大会发言由王忠祥教授主持。5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位代表向大会作汇报发言,他们分别是史忠义副研究员、陈宏薇教授、龚翰雄教授、章燕副教授和李俄宪教授。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为:“ 交互引发与互文性”、“符号学与文学翻译研究”、“对一百年来中国西方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在后现代文化视域中的多元走向”、“《左传》与中岛敦的《古俗》二篇和《弟子》”。随后,陈众议研究员主持了与会代表的自由发言及闭幕式。《译林》出版社编审李景瑞、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任吉生代表出版界发言,他们呼吁外国文学翻译界注重翻译质量,珍惜译者声誉,讲究职业道德,维护学者的尊严等,并感谢真正的翻译家们对外国文学翻译出版事业所作的杰出贡献。之后,王忠祥教授致闭幕词,他认为本届年会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在21世纪的第一次盛会,也是我们在总结经验与成绩、分析不足与失误的基础上,展望远大前程、再创辉煌成就的誓师大会。”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大会圆满结束。
在短短三天半的时间里,在共同主题的引导下,与会代表们就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及其相关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进行了“平行式”和“交叉式”的“对话”,评议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教学、翻译、出版等领域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本届年会的主要特点有:对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视,与会人数与交流成果多,其中中青年学者的表现较为突出。年轻一代学者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勤于笔耕,善于思考,他们的参与及其研究成果预示着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美好前景。
我中心研究人员仲跻昆教授、孟绍毅教授、林丰民副教授、魏丽明副教授等参加了本届年会,并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和小组发言。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为:“20世纪阿拉伯文学在中国” 、“川端康成《睡美人》的创作心理的再分析”、“现代伊斯兰主义与阿拉伯现代文学”、“享乐是文学的灵魂——浅谈泰戈尔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
年会期间,学会增补了28位新理事。我中心研究员仲跻昆教授、刘曙雄教授、郁龙余教授、孟绍毅教授当选为本届年会新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