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葛维钧
深入探讨宗教与文学的关系,正逐渐成为文学史和思想史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的赞美诗是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与宗教学、民俗学、说唱文学等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学体裁。东方古代赞美诗的两项重要成就即表现为:楔形文字赞美诗和印度赞颂文学(Stotra)。前者亦是楔形文字文学(还包括咒语、谚语、教喻、劝告、爱情诗、史诗、神话、挽歌、对话、讽刺、寓言、致上帝书和祈祷诗等)的重要分支。后者则是印度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其上承吠陀文学、史诗文学,下启宗教文学,可谓源远流长。
在国外,一些学者早就开始对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赞美诗进行翻译和评论,但迄今尚未有任何人对这一文学题材进行综合性研究,学界尚不能全面评估楔形文字赞美诗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它们对后世其他民族的同类文学的影响。在我国,亚述学、赫梯学刚刚在个别大学建立,能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十分有限,即使是楔形文字文学(作为整体)也几乎成了未知领域(仅仅有人从第二/三手材料翻译过吉尔伽美什史诗),楔形文字赞美诗就更是未开垦的荒地。同样,由于受语言工具的限制,国内学界对印度赞颂文学也尚未及深入了解,而国际印度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太多。因此,在掌握原典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对楔形文字赞美诗及印度赞颂文体的文本分析,从而为深入研究整个东方古代赞美诗的源流与艺术特色奠定必要基础,将是本课题的根本出发点。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表现在:1,对古代东方文学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首次提供阅读、欣赏和评介东方古代赞美诗作品的机会。2,课题成果既适合教学又适合科研。3,作为系统介绍和评价东方古代文学的基础工作之一,可以视作朝着系统整理、翻译和研究东方古代文学文献迈出的坚实一步。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有三:1,为建构完整的古代东方文学作品体系以及古代东方宗教思想史提供文本基础和理论基础。2,分析赞美诗的发生缘起、传播历史、艺术风格的流变及其与相关文学体裁的异同,可以促进古代东方文体学的研究,以及对东方文学的传播与影响的探索。3,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增强对西方赞美诗以及中国佛教文学、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语言文学作品的深层认识。
本课题以原典研究为主,注重对原典的语言和材料的把握。课题的对象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楔形文字赞美诗、印度赞颂文体、古代东方赞美诗综论。楔形文字赞美诗主要包括颂神诗、颂王诗、神庙赞美诗和器物赞美诗等。印度赞颂文体成型于公元一、二世纪,包括佛教、印度教与耆那教等的颂赞,不仅在印度本土盛行,而且影响到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语言文学,如吐火罗语、于阗语、藏语、梵语以及汉语的赞颂文学作品。本课题将在研究楔形文字赞美诗、印度赞颂文体的基础上,展开对古代东方赞美诗的综合研究。鉴于前两者的介绍与研究,在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这一事实,我们将把此课题分为“翻译与注释”以及“理论探讨”两个部分。翻译部分我们以书写这些作品的语言(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梵语、巴利语等)为出发点,以已整理的文献为基础,把有关作品译成汉语。理论探讨方面,单就印度赞颂文体而言,本课题将从现存梵语、巴利文等语言的赞文原典出发,追溯印度古代赞颂文体的源流,探讨印度古代赞颂文体对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多民族语言文学的影响,分析敦煌汉语赞文中的印度文学因素,具体揭示印度古代赞颂文体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与宗教学史上的意义。综论方面,将讨论古代东方赞美诗中的“史”、“思”、“情”和“实”等成分,探讨其起源与演变、赞美诗的格式与语言特点,揭示赞美诗在上古文学中的地位。
本课题预计突破以下的难题:1,解读和翻译由多种古代语言书写的赞美诗原典,包括整理并利用相当数量的出土文献。2,古代东方赞美诗作品研究的突破。在具体作品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理论概括出古代东方赞美诗的发展脉络及其艺术特色。在考证的基础上做出独到的分析,这将是本课题的主要突破点之一。3,专业领域的突破。本课题强调准确把握现存原典,从文体学、文学发生学、比较文学、宗教学多角度切入,实现语言、文学、宗教和艺术等的综合研究。课题组的组合本身就要求多学科、多语言专业领域内做出突破。一方面在东方文学研究中有所收获,一方面要对比较文学、宗教学研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