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季羡林:中国学问家的典范” | “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五讲在北京大学开讲

  2024年7月11日,为纪念世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季羡林先生逝世15周年,由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汤一介当代学人讲座”第五讲“季羡林:中国学问家的典范”在北京大学民主楼隆重开讲。

 

嘉宾合影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顾涛,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明,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干春松,多位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以及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的11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前沿教师出席了活动。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郁龙余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评议;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主持。本次讲座通过中国文化书院视频号、凤凰网、中新社各直播平台、网易、学人Scholar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

  活动伊始,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做了开场主持,他表示,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大学问家,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终身教授,也是中国文化书院的委员会主席、导师。今天我们用这样的讲座来缅怀他,纪念他,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王邦维从国外发来了视频致辞。他认为此次讲座无论是时间及地点,都具有重要意义,在15年前的今天,季先生逝世,这15年间我们在北大做过许多纪念活动,包括追思会,以纪念季先生为内容的学术研讨会等,但像今天这样的讲座还是第一次。今天讲座的目的之一,是作为后辈的我们要思考如何向季羡林先生学习,把他开创的学术和教育事业继承发展下去。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顾涛发表致辞说,季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学术的光辉一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古今智慧碰撞的生动写照,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迪的人生教科书。在季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问家应有的风范和担当,他用一生诠释了学问家这三个字的深刻内涵。今天我们汇聚于此,不仅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探讨其学术思想以及人生智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明代表主办三方致辞。他认为,今天是季先生逝世15周年的纪念日,今年是北京大学至关重要的学科质量年,我们在此缅怀季羡林先生,不只是表达对前辈的追思和评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相关的档案、媒体报道等,季先生所发表的著作,乃至未刊的手稿等多语种多类别的史料中,深入了解季先生对印度学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的方方面面,还要体察前辈们对季先生那一代人的教育与帮助,梳理出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在的环境条件和支持的诸多因素,从而明晰我们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如何才能不忘初心,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从而将学科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

  郁龙余教授在讲座中满怀深情地指出,季羡林是一位熔铸古今、超迈东西的大学问家,又是一位引领时代学术思想和文化潮流的大思想家。他誉满神州,晚年不得不公开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三项桂冠。在郁龙余与朱璇合著的《季羡林评传》认为:他是“当代中国的首席印度学家”“彻悟真谛的佛学家”“开宗立派的东方学家”“不可或缺的翻译家”“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大家”“独树一帜的学者散文家”“文化交流的伟大重镇”“胸怀世界的敦煌吐鲁番学家”“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大学问家”。

  在郁龙余教授讲述之后,葛维钧研究员做了评议。葛老师赞同郁龙余教授的分享,葛老师讲到,在季羡林诸多称号中,印度学家是最基本的。他凭借自己丰硕而精湛的印度学研究成果和其他学者一道真正建立起了中国的现代印度学。季羡林的佛学成就肇始于佛教语言研究,他的一系列优秀的佛教语言研究论文奠定了他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地位。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多位专家学者感情真挚地分享了季羡林先生的故事,以及季先生的思想、人格和精神等各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现场听众也纷纷向两位主讲老师互动提问。至此,活动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