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讲座纪要:幽灵幕布:《蒙古谍报》、唐人街与墨西哥冷战东方主义

  2023年6月12日15:00-17:00,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幽灵幕布:《蒙古谍报》、唐人街与墨西哥冷战东方主义”在外国语学院新楼B134成功举办。本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魏然副研究员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的范晔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并由葡萄牙语教研室的樊星助理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主持人樊星老师介绍了到场嘉宾,并欢迎到场的校内外听众持续关注本系列讲座,参与学术交流,携手共同进步。

  魏然老师首先对今天讨论的主题进行了介绍。不同于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流行小说的《蒙古谍报》(El Complot Mongol,1968)隶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一向未能得到文学史和文学评论界的充分关注。但它实则开启了墨西哥侦探小说与黑色小说的先河,同时勾连起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一贯想象,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讲座主体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蒙古谍报》与作为文类的黑色小说。拉丁美洲及墨西哥一向拥有自己的侦探小说传统。主讲人强调侦探小说《蒙古谍报》具有黑色小说属性,并认为这呈现了在脆弱的社会制度的语境中,拉丁美洲侦探故事往往转向揭示权力阶层的肮脏与社会伦理的暧昧,而偏离了信任社会权威机制的典型的英美侦探小说模式。文本形式上的特点有三:其一为主人公加西亚口中的粗话,其二为自由间接引语,其三为中式西语口音,这显示出华人始终被视为不可“归化”的“他者”,同时可见作品因袭了黑色小说中有关唐人街的文本无意识。

  其次是坐落在历史十字路口的墨西哥城唐人街。《蒙古谍报》用变形的方式记录了墨西哥政治史上有关华裔被遗忘的段落,其中既有二十世纪初墨西哥大革命时期反华运动的烙印,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墨西哥正式建交之前,台湾问题在墨西哥政治生活的投影,甚至涉及墨西哥联邦安全局(DFS)对新中国同情者的迫害,透露出了文化冷战时期墨西哥知识界关于中国和华裔问题的模糊而多义的判断。

  第三是质询例外状态。被指斥为“蒙古入侵”的国际阴谋实则为墨西哥国内政治精英的内斗,《蒙古谍报》揭示了因所谓“蒙古入侵”的流言,悬置法的生命政治机制如何再度展开,并在这一过程中极其严肃地批判了墨西哥的政治治理模式。这一批判性隐藏在主人公加西亚最后的屠戮中,这一行为阻断了法秩序的终结悬置,同时可能与1968年左右拉丁美洲各地频发的极端例外状态有关。

  总结部分魏然老师提到,《蒙古谍报》悖谬地存留了关于华人侨民社会的刻板印象,但又颠覆了革命后墨西哥的反华话语。文本揭示出以往被表述为全球治理中的侵扰要素的“东方”仅是一种迷思,往往是为了掩盖拉丁美洲社会内部的政治与文化政策带来的痼疾,这些痼疾又具有以往被命名为“东方专制社会”的症候。作者和其他具有独特亚洲视野的拉丁美洲作家,可以经由审视跨太平洋经验而重思墨西哥乃至拉丁美洲区域的现代性,《蒙古谍报》应非孤证。

  范晔老师在评议环节谈及自己对于这一话题的相关思考。首先,魏然老师从《蒙古谍报》的文本小切口出发,展开了历史的大画幅,深具启发性。关于西语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的关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联想起前些天跟同事许彤老师的讨论,深感有必要再次勾勒西语美洲侦探小说-黑色小说的谱系源流。很多相关文本中看似被解开的谜团实际上并非最终的谜底,背后仍然存有无法被消除的巨大阴影,令人深感无力。正如尼加拉瓜作家、《天谴》《一千零一次死亡》的作者拉米雷斯所说,与欧美同行的差异在于“我们写的是更黑的黑色小说”。结论部分进一步打开问题空间,如果说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伪类型小说”,那么贝尔纳尔的《蒙古谍报》则可谓“超类型小说”。

  在讨论环节,有意大利语教研室的成沫老师、葡萄牙语教研室的王渊老师、西班牙语专业的高博老师就讲座内容与魏然老师、范晔老师进行了交流。

  在热烈的讨论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向伟、刘雪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