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14:00-16:00,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前沿”系列讲座第二讲“民间寓言的完型:从伊索到鲁迅”在外国语学院新楼B134成功举办。本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王尧副研究员主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菲律宾语教研室的史阳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并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担任开场嘉宾。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吴杰伟副院长代表外国语学院对王尧老师受邀前来表示感谢,同时提到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前来演讲,既体现了本院师生对于学术前沿动态的关注、对于不同领域知识的渴求,同时也可以搭建平台,促进学院内部的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同时扩展与其他学科交流、对话的空间。
王尧老师首先强调,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非基于历时性的分析,而是把民间寓言视作“原型”进行考察,探究文人是如何使用其形态结构来对寓言进行改写并完成文学创作的。同时,她给出了民间寓言的完型结构:动词性概念有反闭合、闭合、复合型;名词性概念有通名、喻名、专名;训语有内、外、无、双等形态。民众正是在这一完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寓言的创作。
接下来,王尧老师提及寓言的完型形态为“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训语”。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可分为通名(如放羊娃王二小)、喻名(愚公)、专名(越王勾践)三种形态,以何种方式命名取决于预期目标,这规定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也限定着故事的解读范围。其中的训语也可看作题旨,起到将故事意义涵括在规定空间内进行解读的作用。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王老师分析了部分作家文学是如何借鉴民间寓言的完型结构进行创作或改编的。其一是寓言体小说,如《红楼梦》的第一回、班扬的《天路历程》等,均大量使用了喻名;其二是寓言体散文,如鲁迅的《难答的问题》;其三是训语改写,如周作人的《关于<伊索寓言>》等。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最简形态进行解剖并做标本分析,我们可以探究作家对民间寓言的改写策略。
史阳老师在评议环节对以结构形态分析寓言的方法表示赞同,同时补充认为,人即为有“套路”的动物,不仅限于民间文学,几乎所有的叙事都有“套路”可循。我们作为文学的研究者,实则是“套路”的分析者和展示者。长期以来,叙事形态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故事研究领域,王老师基于对大量民间寓言个案的细致分析,抽象出背后的结构形态,这一研究方法颇具创新性,也推进了理论的纵深发展。同时,王老师提出术语的尝试值得鼓励,这实则是创造了一套形态学应用的“中国话语”。
在讨论环节,有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的程梦稷老师、陈昭玉博士生就“寓言”的定义及其与民间故事的关系、文体研究与形态研究的关系、形态学意义上的文类定义等问题与王尧老师进行了交流。
最后,王老师对史老师的评议及程老师、陈同学的提问表示了感谢并进行了回应。在热烈的讨论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张佳伟、王茂林、刘雪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