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
作者需要完成工作,是从“作家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就是说,他说通过叙事完成了自己思想的表述,形成了作品,他的工作就完成了。而读者-批评者的工作,则从作品开始,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知,了解作品的内容,思想意识,达到与作者的沟通。“作家-作品-读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全过程,读者能否解读作家,作家是最有发言权的。一般我们很难见到作者,因此也很难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今天见到作者,就是见到考官,我作为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就是对我,一个“读者-批评者-理论者”的考试。
故事梗概是作家告诉我们的事,我们应该告诉作家的是我们如何通过他讲的故事,还原到他创作时所写的提纲,他的构思,他的初衷。
题解。作者用人物名称缩写、雪和一个城市的名称三者的谐音关系,结构了地点、人物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三角,同时又是相互说明的对等的性质。
我们先说雪的结构。雪给了主人公诗人卡灵感,使他不断地写诗,最后形成一个诗集。诗集中的诗歌,按照雪的自然形态,形成了一个的六菱形。他的每一首诗都可以在这个雪的自然形态中找到位置,尽管我们终究没有看到诗人写的这些诗是什么内容。雪花是结晶体,是有结构的,主人公诗人就利用雪的结构来布局他的诗。图
雪花的自然形态有一个中心,有六个不同的取向。这是雪的第一个特点。也由此,作品中所反映的思想的不同取向,人物关系的不同取向,同样可以在这个雪花的6菱形中找到位置。而雪本身是有多种效果的,对于人来说,也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就用雪花的六菱形型,雪的形态结构来标志雪的概念结构,分析雪本身。
首先雪是白色的,白色代表了纯洁,因此非常美,富有诗意。而第二点,雪是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感觉是冷的,由此引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冷的。诗人遇到的是冷面美人,冷面的杀手,冷面的统治者、冷面的政变者,冷面的军人、甚至冷面的市民,以至到最后对一切心灰意冷的诗人。
雪可以承载交通工具,同时它也可以阻塞交通。它作交通方式的时候,可以是雪橇、滑雪滑板便利的不用花钱的润滑剂,可以增加交通工具的速度,但是对于汽车、行人,它又是阻塞交通的障碍物,甚至可以使人陷到雪里,甚至可以用雪崩把人埋到雪里,夺人性命。也反映了雪的又一对两面性。
雪有“掩盖”的一面。它一个一个雪花地飘,一朵一朵雪棉花地从天而下,它不断地遮盖着世界,暂时地掩盖了事实、人们行走的痕迹,也因此掩盖了罪恶。但是它又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有雪化暴露的时刻,因此任何罪恶都会在雪融的那一刻昭示于天下。
帕慕克说:“每一片单片的雪花都是那么可爱,但是合在一起,就是恐怖的暴风雪。”
 一朵雪花是美丽的,而无数雪花就会漫天飞舞,雪不但纷纷扬扬,而且可以借助风力肆意飘落,给人一种乱的感觉,忙乱、慌乱的感觉,它使人无法控制,那种失控的感觉,它给人造成行动的障碍、阻塞,打乱了人的计划,而又能够在某个时候促成某种计划,比如说暂时的兵变,政变。而当雪融化了的时候,一切又恢复正常。
作家以雪花的结构构思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故事的时间与事件是等同的:下雪与诗人进入故事同步,以雪停交通恢复为结束,虽然后面有尾声。事件的线索就是诗人想弄清真相,但是真相恰恰被他的情人和知情人所掩盖,诗人的目的是弄清真相,作者的目的是讲述故事,揭示主题。情感的线索则是诗人感到大自然的美丽,同时感到人情的冷暖,使诗人无限感慨,每个环节诗人都有诗为证。
作家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卡尔斯,一个可以由大雪封闭的边远城市,但是诗人来自伊斯坦布尔,实际上作家用卡尔斯暗示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现在只横跨欧、亚两大陆,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时期,它横跨三大陆。它就像那块刻有三种文字的石头“罗赛塔石碑”(Rosette stone ) ,使三种不同的文化放在同一个狭小的空间,排列着。不同的是,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在互相阐释,因为它们做的是同义转换,可以从已知的486个希腊文词汇,最后推理识别出已经失传的古埃及象形文、阿拉伯草书的文字,从而破解了以这两种文字书写的所有古代文献。可是伊斯坦布尔却由于来自三大陆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差异,在这里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说是三大陆,实际上是两大文化体系:东方与西方,来自各种地域的思想的碰撞。
 小说《雪》表现了以女孩子要不要戴头巾的问题为事件的导火索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戴头巾的目的是为了遮盖头发。支持戴头巾和反对戴头巾的人们形成的两派,女人们在男人们的争执中不知所措,以至于自杀。
 《雪》所描写的土耳其的社会思想状态就是用“戴头巾”作为“掩盖物”,掩盖土耳其人的失落的心理状态,似乎回到戴头巾的传统就能挽救土耳其,就能不再使人们感到失落,就像把头扎进沙子中的鸵鸟。可是回到过去,回到传统只能是封闭,保守,就像大雪封门。使大雪消融,交通才畅通,才能与世界融合,才能发展。可是社会的状态是贫穷,而又缺少教育投资,同时缺少思想资源。社会上暴力横行,谁有枪,谁说了算,还有家庭暴力。心态变坏了,在多种选择面前不知所措,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目标,就像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一样。
这就是《雪》的思想结构。
东西方的文化的划分,应该不是不是一条直线截然分开,东西方文化一刀两断,而是像太极图一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首先,对西方文化的确定。西方文化的起源,人们一般都说是古希腊,可是如果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代表的话,古希腊的文字就是从东方借鉴的。从迦南字母,然后到腓尼基字母,再产生希腊字母,前两种字母都是来自于东方。希腊字母进化为罗马字母,进而还转化为一种西里尔字母,那都是后来的事了,当然这都是西方的文字。
西方文化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东方文化,因为当时最发达的文化在亚洲的巴比伦,在非洲的埃及,因此很多文化的最初的积累都来自于东方,包括阿拉伯数字,包括印度的“零”的概念,还包括中国的四大发明,当然中国又何止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西方人不得不承认的来自东方的对西方发展影响最大的文明。
而且在希腊文化衰落之后,恰恰是阿拉伯人保存了希腊的文化,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许多作品,而之后西方从东方重新引进希腊文化,重新翻译和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才迎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曙光。
而且从他们的宗教信仰来说,天主教、基督教同样来自于东方,因为它的发源地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地理位置就在东方,这是无庸置疑的。西方的许多文化的根基就在东方。
我们完全可以在普适与独特的语义中选择适合生存快乐的项目:科学可以带来共同的生
活方式,冰箱、彩电、电脑、地铁、飞机,抽水马桶。但我们仍然可以保留文化传统,如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奥林匹克精神是世界性的。就像国际象棋的规则是西方人订的,不要紧,我们遵守着同样的规则,关键是我们要赢棋!谢军就是我们的榜样,她不但战胜了女选手,而且战胜了男选手!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
感谢帕慕克先生让我们通过《雪》这本小说反思这些重大的思想问题,这对我们改变思想认识大有好处。让我们走出雪的围困,进入冰雪消融思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