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维(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宋书》卷八九《袁粲传》有“狂泉”故事:
 
(袁粲)又尝谓周旋人曰: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王,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我既不狂,难以独立,此亦欲试饮此水。[1]
 
故事很可能是袁粲自己的创作。袁粲刘宋孝武帝至顺帝时人,先后曾任吏部尚书等职,顺帝升明二年(477)遇害,年五十八。
这一故事,显然是从佛经《杂譬喻经》中的“恶雨”故事变化而来。《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其中第十七个故事为“恶雨喻”:
 
外国时有恶雨,若堕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时有国王,多智善相。恶雨云起,王以知之,便盖一井,令雨不入。时百官群臣,食恶雨水,举朝皆狂,脱衣赤裸。泥土涂头,而坐王厅上。唯王一人,独不狂也,服常所着衣,天冠璎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谓王为大狂,何故所着独尔。众人皆相谓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诸臣欲反,便自怖懅,语诸臣言:“我有良药,能愈此病。诸人小停,待我服药,须臾当出。”王便入宫,脱所着服。以泥涂面,须臾还出。一切群臣,见皆大喜,谓法应尔,不自知狂。七日之后,群臣醒悟,大自惭愧。各着衣冠,而来朝会。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诸臣皆惊怪而问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无变易也。以汝狂故,反谓我狂。以故若是,非实心也。”如来亦如是,以众生服无明水,一切常狂。若闻大圣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者,必谓大圣为狂言也。是故如来随顺众生,现说诸法是善,,是恶,是有为,是无为也。[2]
 
比丘道略事迹不详。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鸠摩罗什所译佛经,其中讲:“《杂譬喻经》一卷”,并有小字注:“比丘道略所集”。[3] 罗什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译经僧之一,姚秦时人,所译佛经在当时及后代流传都极广。道略则有可能是鸠摩罗什的一位弟子。南朝佛教盛行,孝武帝对佛教信仰颇深。《袁粲传》中就有孝武帝“率群臣并于中兴寺八关斋”的记载,袁粲当时亦在群臣之列。因此袁粲看来是有机会知道“恶雨”故事的。东晋南北朝时代,译出佛经甚多,佛经中多有譬喻故事。佛教的譬喻故事,往往设想奇异,颇具文学色彩,受到文人以及一般群众的欢迎。传本佛经中除鸠摩罗什翻译的《杂譬喻经》以外,以《譬喻经》为题的作品还有好些种,大致都是这一时代的作品。“狂泉”与“恶雨”两个故事之间,存在因袭关系,正可以说明这一点。
狂泉故事,后来还被收入一些类书,如《册府元龟》卷九一七。[4] 明代的徐文长,言行狷介,被时人目为“狂士”,他写有一首《临江仙》,其中一句是:“未需磨慧剑,且去饮狂泉。”典故即出于此。文长显然也读过佛书,因为“慧剑”一词也是佛教中常见的语言。[1] 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八册,第2231页。过去有人引书,把这个故事看成是袁粲撰《妙德先生传》的一部分,但如果仔细玩味上下文,会发现其实不是。
[2]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卷,第526页中至下。
[3]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五卷,第11页上。
[4] 北京中华书局本,第十二册,第10847页下至10845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