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青年学者交流会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东方语言文学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心青年学者教研工作的开展,202234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召开青年学者交流会。中心主任陈明教授、副主任林丰民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以及来自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南亚学系、西亚系、亚非系,及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共17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首先,东南亚系史阳老师与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的张忞煜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史阳老师就论文发表与专着出版的关系、史诗翻译的主要问题、对教研相长的看法,以及东方学框架的立场等问题进行发言。张忞煜老师以在学院应聘面试时的谈话为切入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并分享了他在期刊论文发表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想,以及对文学博士做跨学科研究的看法。

就张忞煜老师的发言,陈明老师进一步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优秀传统,例如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涉及语言、历史、宗教、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目前学院一直在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可授予法学、文学和历史学三个不同的学位,而学院将国别和区域研究定位为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研究,提倡文字、文本、文献、文化、文学“五文一体”,而不局限于研究对象的单一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学院很多老师的研究领域都与国别和区域研究相关。

林丰民老师认为,在科研工作中,好的语言基础必不可少,不能丢掉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时期积累的知识。通过分享个人的学术经历,他强调树立学术信心的重要性,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方面,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要以课程中固有的知识为基础,善于发现、发掘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以外语学科教学为例,可将对象语言的学习内容作为意识形态介入的媒介。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数字人文对教学工作的推动力是一线教师考虑未来教育发展方向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疫情时代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转型,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就外语学科教学工作的未来发展而言,传统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的要求,需要向外国语言文化的教育进行转变。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广义上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相关的知识,涵盖对象国家各方面的问题研究。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各位与会老师介绍了自己在科教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从中可以看出,跨学科研究的焦虑并不是个别现象,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同领域学者的不认同,也有机构对课题研究专业性的质疑。但外国语学院并不拘泥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概念,逐渐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固有界限,为对交叉学科有兴趣的老师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其能够以文本为基础,研究现实问题。同时,北京大学包容的科研环境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

也有老师认为,交叉学科的科研工作并没有想象中艰难,这主要得益于学生时代对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方法论研究,同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是外国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在研究国别和区域问题时的根本区别,根据老师们个人的经验,好的语言能力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交流会讨论的内容还包括对文本研究方法论的看法、非通用语言多语种词典电子化存在的困难、论文发表存在的学科限制问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积极性、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亚问题等。会议最后,陈明老师对参会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并再次强调了中心署名意识的重要性。为增强中心成员的归属感,中心为每位成员老师制作了电子聘书,并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心青年教师的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工作。

(文、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