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史诗遗产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顺利举办

史诗链接了古代世界和当代世界,具有重大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传承价值。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史诗遗产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前四期讲座于2021329-2021617日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四位主讲人分别就东西方史诗的叙事内容与结构、全观诗学、活形态史诗的功能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和细致的探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八位评议人和讲座听众也就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和社会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在史诗遗产研究领域的共同话题展开了精彩评议与讨论。

 

 

2021329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拱玉书教授主讲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前后”讲座在线下线上同步举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颜海英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欧阳晓莉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陈飞助理教授评议。本次讲座的核心是立足《吉尔伽美什史诗》,纵观西亚上古版洪水故事。

 

 

首先,拱玉书教授从《吉尔伽美什史诗》译本的参照本、《史诗》的主要内容、吉尔伽美什可能生活的历史时期、吉尔伽美什其人等诸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拱玉书教授结合图表、各类版本的对比和叙事结构的排列等实证依次在报告中着重回答了四个问题:在《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洪水故事之前,有哪些版本的洪水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洪水故事从何而来?《创世纪》中的洪水神话是否来自于《吉尔伽美什史诗》?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时期的巴比伦祭司贝洛索斯版洪水故事原貌是怎样的?本次讲座涉及多个《吉尔伽美什史诗》译本、泥板和不同版本洪水故事的具体叙事内容。拱玉书介绍结合母题和叙事结构的分析,不仅对以往《圣经》洪水故事的源头做出新的阐释,还对比了《阿特拉哈西斯》“神赋予洪水幸存者永生”的叙事、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具体内容、苏美尔语版洪水故事中“放鸟探陆”情节、希腊语三卷本《巴比伦尼亚志》中洪水故事和标准版《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故事的具体差别,是吉尔伽美什史诗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在评议中,颜海英、欧阳晓莉、陈飞分别就《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探寻、融合与再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吉尔伽美什史诗》文本及其洪水主题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对比价值,其错综复杂的文本关系和历代研究者的不屑探寻为我们观察史诗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2142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研究员主讲的“史诗学的转向——中国史诗研究再出发”讲座在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教授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沈卫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评议并参与讨论。

 

 

首先,朝戈金介绍了“史诗”的概念和世界各地各具形态的史诗类别。在介绍了国际史诗研究发展脉络和西方史诗研究的学术转向的同时,朝戈金结合国际史诗研究的三个主要脉络,以“诗人和歌手”“史诗文本”“诗法与句法”“演述和流布”“受众和接受”等维度的具体转变个案说明了国内外史诗研究在知识论和认识论引导下出现的变化过程。最后,在列举中国现代史诗研究学术史上“转向”的具体个案的基础上,朝戈金认为口头诗学有别于一般文艺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该进一步实现对书面文学研究方法的超越,从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上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造力的学理空间。在评议环节中,陈岗龙、沈卫荣、施爱东分别结合东方民间文学、语文学、中国民间文艺学术史和新现象深入说明了民间文学、史诗学研究思路与文学、历史、民俗研究思路上的共通性,认为史诗研究思路的拓展可以促进于人们对社会文化表达、作家文学、书面文学的再认识。 

 

 

2021526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王继辉教授主讲的“《贝奥武夫》与古日耳曼英雄世界”讲座在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本次讲座由陈岗龙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英剑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王帣斐老师评议。

 

 

王继辉教授首先展示了16世纪30年代前后英国社会中的一系列文化乱象,并从史诗的成书背景、史诗中的古日耳曼传统以及史诗中的基督教精神等方面讲解了《贝奥武夫》的背景信息。随后,王继辉教授结合具体情节对《贝奥武夫》中的古日耳曼社会的重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这首孕育自古日耳曼英雄世界,成书于基督教教义的史诗必定是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最后,他对诗人编创意图进行了阐释,认为史诗诗人似乎在通过这部史诗的结构安排向世人传达一个信息:不幸源自古日耳曼英雄文化传统,而要想获得平安,只能信仰把控一切的上帝。这或许也是《贝奥武夫》这部史诗在刻意描画古日耳曼英雄世界的同时又在古老的故事背后宣扬基督教精神的内在原因。在讲座评议阶段,郭英剑和王帣斐结合西方文学的源头和经典的形成过程、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等理论范式回应了现场提问,并认为,《贝奥武夫》在观察欧洲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明方面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同时,它的内容也能够让我们更感性的把握史诗英雄形象在特定地域和历史中的真正内涵。

 

 

2021617日下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史阳主讲的“史诗与治疗——菲律宾阿拉安人的英雄史诗和巫术治疗”讲座在线下线上同步举行。本次讲座由陈岗龙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丙祥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金勇副教授评议并参与讨论。

 

 

首先,史阳介绍了菲律宾史诗整体情况和菲律宾阿拉安人史诗活形态特征、治疗功能,并结合地形图和田野调查采集的影像资料展示了菲律宾阿拉安人的生活文化。随后,借助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和“治疗”一词在阿拉安人史诗这一文类中的内涵和外延,史阳详细梳理了阿拉安人讲述善灵治病起源的史诗个案《伦皮恩传奇》的具体情节,从神话叙事、二元对立的宇宙观、巫医呼唤善灵技能的内容、方法、疗效的区别、班素拉仪式实践等内容重点阐释了史诗中映射出的文学治疗原理。最后,他认为,口头传统(神话、史诗等)作为一种地方知识合法性来源,在原住民社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灵信仰,这套精神信仰既为现实世界解释了原因,又为人们的行为做出了规范,为地方社区文化提供了神圣的权威和历史的溯源。在评议环节,赵丙祥、金勇分别结合社会学理论、东南亚史诗研究个案、东方民间文学教学经验,重点评议了活态史诗研究所具有的研究范式上的启示,认为社会学、人类学功能学派理论、田野调查实践与一手资料等都为我们研究史诗在特定地方的特定功能带来突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巨大研究空间。

截止目前,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推出的“史诗遗产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已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连续举办四期,讲座现场和在线人数累计达千余人,讲座现场讨论热烈,好评如潮。“史诗遗产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的举办不仅为史诗学研究和学习带来启发,也为当下从事民间文学、东方文学研究教师、青年学者、学生们发现前沿话题、学术热点提供了诸多可参考的个案和经验。后半学年,来自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和亚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将陆续围绕古希腊荷马史诗、印度史诗、中亚史诗、蒙古史诗、中国南方史诗开始后6场讲座的分享。

 

(撰稿:乌哈娜、范宗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