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魏丽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蔡春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年10月20-22日,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联合举办的 “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召开。这是国内东方文学学术界首次对东方文学科史进行集中研讨的学术盛会。此次会议正值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立60周年,以及该学科的拓荒者季羡林教授九十五华诞暨执教60周年的特别日子,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70多位东方文学研究者齐聚北大,共同回顾中国东方文学学科坎坷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里,与会学者分别就六大议题展开了激烈而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一)、季羡林与东方文学;(二)、东方文学学科先贤前辈对东方文学学科的贡献与启示;(三)、北大的东方文学教学与研究;(四)、中国的东方国别文学教学与研究;(五)、中国的东方文学教学与研究;(六)、有关东方文学学科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如东方文学学科的起源、世界视野与中国主体问题、教材编写、学科理论体系及东西方文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之关系。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做了题为“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科史的定位及工作设想”的报告。他深情回顾了北大东方学学科建立、发展的奋斗历程,以及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自2001年申请成立以来国内外同仁的支持与贡献,并指出东方学学科建设应该在世界文化体系框架下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曙雄教授在题为“对东方语言教学和东方文学研究的思考”的发言中,热情赞扬了此次研讨会在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历程上的重要地位。他说,对学科早期的开拓者和重要人物,如对季羡林、陶德臻等教授的历史贡献进行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收益。东方文学学科由外国语和中国语言文学两支队伍组成,他们学术思路的渐趋融合,必将有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张朝柯、梁立基、孟昭毅、张晖、李谋、王燕等专家学者做了与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大会主题发言。他们的发言题目分别为《季羡林先生对东方文学研究会的扶植与指导》、《季羡林与东方文学——从我个人的经验体会谈起》、《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论季羡林“四大文化体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的东方文学研究》、《陶德臻教授的东方文学治学与学科建设活动》等,这些报告深情回顾了以季羡林先生、陶德臻先生为首的东方文学学科先贤前辈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并展示了东方文学学科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随后的“东方文学在中国”的大会主题发言中,北京大学东语系张鸿年教授以“波斯文学史学科建设”为题,回顾了波斯文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历程,总结了自己编写《波斯文学史》的体会,并以波斯诗人海亚姆的诗歌翻译为例,对中、英译本与波斯原文作深入的比较,说明已有的译本在翻译诗歌中因受语言文化限制,而失去了波斯原文的精髓的现象,强调了翻译者语言功底以及掌握对象国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的张晖老师听后作了回应和补充,说明了张鸿年教授被称为中国的波斯文学史奠基人的理由。
河南大学梁工教授以“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启示录”为题,回顾总结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希伯来文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的概况,并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除了希伯来文学研究已经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之外,也需要进一步加大深度和力度,重视人才培养,设施建设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尽快与国际接轨。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陈明副教授以“学科史中的“边缘人”:饶宗颐先生与东方文学研究”为题,介绍了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师饶宗颐先生的治学范围之广,格局之大。回顾了饶公的学术历程:与东方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自己的东方文学研究、翻译实践,总结了饶公的治学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浙江大学的华宇清教授作了回应,认为饶宗颐先生的经历还告诉我们研究学问的过程中形成学术体系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唐仁虎教授以“北京大学的印度文学研究、翻译与教学”为题,介绍了季羡林、金克木、刘安武先生在东方文学研究、翻译与教学所作的大量工作及学科史发展脉络。几位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高超的语言水平,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现今东方文学研究及作品翻译以警示。此外,如今东方文学作品的译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现当代的作品介绍不够,出版体制等问题,也造成了东方文学的中文系学者研究的障碍。并提出外语教学研究学者与中文系的学者应密切合作。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于荣胜教授以“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学科的日本文学教学与研究”为题,梳理了北京大学日语系日本文学教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于教授分三个时期介绍了北大日本文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包括研究师资状况,教材编写情况,研究方法的变迁,比较研究的特点显现,研究队伍的锻炼,目前承担的研究项目等概况。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岗龙副教授以“东方民间文学与东方文学”为题,介绍了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承担的重大项目: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的成果,以期促进东方文学研究格局内的进一步完整。提出文字资料的研究之外,也应重视民间口头传统的研究,并对东方文学中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以及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
大会主题发言之外,大会还集中就“东方文学学科建设”、“国别文学研究专题”和“文本比较专题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东方文学学科建设专题”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东方文学学科建设渊源性和历史性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建副教授做了“东方文学学科的东方学渊源初探”的报告。该报告从东方文学学科与东方学的渊源关系入手,分别追溯了东西方的东方学形成历史,并认为西方东方学的源头应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阶段,对西方的东方学研究应该突破萨义德的批判框架,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互补和借鉴的角度再开辟出一条新路。该报告对国内某些学者所持的 “直到20世纪初俄国东方学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国际上的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开始发展起来”的说法进行了辨析,指出这一说法的依据缺乏说服力。在西方东方学的研究领域里,诸如西方的“东方文学”概念产生于何时,国外东方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怎样的等等众多问题都有待探讨。在东方的东方学探源上,该报告着重讨论了我国的东方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并肯定了北京大学东语系为此做出的突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卢铁澎博士在他的“中国东方文学学科建构的历史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东方文学学科自其产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如果跳不出西方预设的学科规范,就不能颠覆西方的文化霸权。现阶段的学科建设应该建立属于东方自己的学术规范,摆脱东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东方文学建设的最终目标应是超学科、跨学科,直至反学科,实现学科大联合,世界文学的知识分类、规训制度方法等超越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对立。提议将文化研究的精神引进东方文学研究中,才能有效地解决新世纪东方文学面临的一大堆问题。而“翻译文学”的概念如果能成立并实施,则意味着学科规训制度的东方特色开始凸显,以及超越东西方学科对立可能性的实现。
第二,东方文学研究中观念与方法论的开拓。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尹锡南博士在他的“走向三维立体的比较文学研究——论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报告中,指出应调整比较文学研究的心态,世界比较文学不是中国比较文学加西方比较文学,而应该在这两者之间引入有价值的其他参照系统,从而形成三维甚至多维的研究格局。比较良好的学术心态是脚踏中国,眼望西方,手牵印度、日本、阿拉伯世界等东方文化。与之相应,在研究方法上,应扩展中西比较之外的、涉及东方文化领域的比较文学选题。在这过程中,既要重视西方学界的成果,也要认真参考东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特色的中国比较文学可以引入东方诗学,在中国诗学、西方文本之外,加上比如梵语诗学,构成研究的三维批评空间。这样的研究思路还可以在不同国度、文明之间拓展,从而形成无数个文学关系上的“三维世界”。比较文学在这样的意义上,才算真正达到了超越狭隘二维思路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颜治强副教授做了《西语东学——亚非拉英语文学的归属问题》的报告。该报告分析了英语在东方国家的“外语型”与“第二语言型” 两种功能,从一般与特殊(比如印度、尼日利亚)的两种情况追溯了英语文学在东方的生成和发展。而我国学界一般则把亚非拉英语文学当成英、美、法文学的附属。该报告进而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语言格局的变化、我国语言教育格局的变化、研究生和博士生知识结构的变化这三个角度,详述将亚非拉英语文学纳入东方文学学科的必然性。所以,亚非拉英语文学的归属问题,最终的指向应是东方而不是西方。
第三,对东方文学教学的改进与现状的反思。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魏丽明博士以“东方文学教学与多媒体网络资源”为题,为与会学者展示了她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素质教育通选课的授课课件,内容涉及东方对象国语言经典文本的名家朗诵、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某一专题研究在国内的状况、必读书目、参考书目等。这一授课实践的展示,为如何结合多种资源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通识课程提供参考。针对通选课的特点,讲授者理性地将老师定位为“东方之旅的导游”,课后还将课件挂在网站上,设立课程bbs论坛,学生可在上面发表感想、评论、提交作业,课堂由此延伸到了课外,网站为课后的师生良好互动提供了平台。网站还具有为同学们及时提供各种会议、学术讲座等资讯的功能。通过实实在在从课堂课件到课后网络讨论的教学体系展示,说明教学实践中音频、视频、网络与传统文本阅读等各类资源的整合的可行性,以期借助互联网建立一个全面且丰富的资源库,实现广泛的远程开放教育和资源共享。这些经验凝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文化考古学的授课角度则有助于将“鱼”(知识)与“渔”(方法)融为一体。力图使此种教学相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课内与课外、老师与同学间的沟通,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利器——能力的培养。
福建师大文学院的蔡春华博士在“对东方文学学科及教学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描述了东方文学学科在中国发展的三个突出特点,总结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东方文学研究的四种主要内容,并对当前学科发展与研究中存在的诸如如何深化研究、文学翻译得不到重视、体制对学科发展和研究者的束缚等问题进行了反思。该报告考察了当前东方文学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形与教师的实际授课情况,指出东方文学课程在高校面临的“附属课程”的尴尬状态,导致了东方文学研究的学术队伍在基础培养阶段的缺失;同时,学科课程设置对科研、教学双肩挑的老师也造成了相当的困扰。呼吁高等院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实践、科研工作等方面,更趋理性地重视东方文学文化自身。
第四,对东方文学思潮的深入辨析。湖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黎跃进教授在“东方启蒙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的发言中,以西方的启蒙主义为参照系,细致地分析了早期东方社会的两大文化思潮——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特点,指出与西方的人文主义式启蒙相比,东方启蒙主义思潮从一开始就与各种思潮彼此缠绕、相互交叉渗透,其中与民族主义的纠葛是最突出的。东方启蒙的深层动力是救亡,因而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始终是相生相伴的。该报告并从创作主体、文学主题、文学题材三个方面,详析东方各国文学的丰富的文本,认为许多启蒙作家、诗人就是活跃的民族主义者或思想家,爱国主义是启蒙文学的核心主题,并且民族特色的题材也受到了启蒙作家的充分重视,由此得出“东方现代启蒙文学就是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早期形态”的结论。这一结论对学界惯于将东方启蒙文学与民族主义文学视为二元对立的传统观点起到辨析性的澄清作用。
“国别文学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钟志清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现代希伯来文学在中国”的发言,她从现代希伯来文学的界定、产生渊源与发展脉络等方面入手勾勒出现代希伯来文学的总体特征,认为现代希伯来文学更多地表现了犹太人在传统与现代、本体文明与外在同化相互纠葛之间的内在心灵冲突;她从文学史、小说、诗歌翻译以及研究概况等方面,扼要梳理、评析了现代希伯来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指出我国对现代希伯来文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深入。
河南大学文学院邱业祥老师作了题为“简论〈旧约〉次经、伪经研究的意义与历程”的发言,他首先简述了《旧约》次经、伪经研究对于全面、动态地把握古犹太文学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指出相对于旧约与新约,次经与伪经研究是一个薄弱的领域;相对于思想史的研究,文学研究是一个薄弱的领域;相对于次经,伪经研究是一个薄弱的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俄宪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原典依据的取舍与中岛敦的文学特质”,论文深入考察日本昭和初期小说家中岛敦的小说创作的一大特征,即他创作的大多数小说如《山月记》、《悟净出世》、《悟净叹异》等都取材了中国古代的典籍或文学作品。中岛敦的这些小说在日本常被看作“历史小说”,但通过对中岛村作品详尽的文本分析,论文阐明了中岛村小说作品中明显的非历史性和刻意“创作”的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陈融教授作了题为“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研究”的发言,他认为日本文学研究在东方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是重要的,而对日本文学研究中,周作人是不得不谈的,周作人是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周作人在近代日本文学史的史期划分上重史实、重文学本体,在日本文学的总体特点上强调现世思想和“美之爱好”,在研究方法上强调文化角度和“同中求异”,这些都对后来者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胡志明教授作了题为“论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新特征”的发言,分析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形成的“自己后期作品的风格形式”,并指出其晚期创作的三大审美特征:第一,以“挂笔”宣言的方式为自己即将到来的新的创作开拓出更多的心灵“内存”;第二,表现为一种文化救赎的思想,要以小说形式帮助自己和众多“激荡不休的灵魂”,在“无神时代里寻求自我拯救”;第三,把写作过程变而为自我“解构”的过程,从而通过“重新书写”达到一种新的建构。
在“文本比较研究专题”的研讨中,王立新教授以“文本与文化的双重阐释:关于希伯来历史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以〈希伯来圣经〉中大卫的故事为例”为题,首先论述了以何种方法和理论视角观照历史文学而立足当代学术文化语境与之展开“对话”这个问题提出的原由,探讨了历史文学文本叙述的性质。通过对《希伯来圣经》中记载的大卫故事的历史文本叙事进行了具体分析,反映出其形象特征与当时以色列民族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的密切关系。
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拱玉书教授以“也谈“努迪木德的诅咒””为题,提出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努迪木德的诅咒”,其中描述的那个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何把它穿插在作品中?它在“心理战”中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学者众说纷纭。拱教授收集了翔实的资料,归纳了各家不同说法,深入分析其中的得失,令人信服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拱教授还应与会者的要求介绍了北京大学东方古代文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概况。
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李政教授以“浅析赫梯神灵赞美诗的特征——赫梯人的颂神诗研究之二”为题,针对国外学者疏于对不同赫梯神灵赞美特征的比较和研究这个问题,在梳理赫梯人神灵赞美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独立性和移植特点,本土和外来特征及其融合的问题,以及赞美特征的主观性等问题。
洛阳外国语学院于在照教授以“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与越南古典文学——以唐诗与越南汉诗为例”为题,梳理了唐诗与越南汉诗的产生、发展,论述了越南汉诗对唐诗受容的民族审美心理问题,越南汉诗诗体的创新问题,作者认为,纵观越南汉诗的历史,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越南汉诗的发轫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教授还谈了他参加这次会议的感想,认为与会顶尖专家们的发言对于自己今后的东南亚文学的教学定位有很大的启发。
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提及,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与支持下,我国的东方文学学科作为东方学的一个分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他殷切希望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发展能为国内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话语交流平台,并希望以此次“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史”研讨会为契机,专家学者们齐心协力,进一步推动东方文学学科的发展。
研讨会的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研讨会新颖务实,专家云集,成果突出,对于东方文学学科发展必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学者们还达成这样的共识,东方文学是一个兼备历史积淀和蓬勃新生力量的学科,尽管目前尚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但凭借本学科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必将逐步发展,并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