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东方学学者探讨9.11后伊斯兰世界反响及反恐走向

 

 

  由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9.11事件与伊斯兰世界”专题研讨会于10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此次专题研讨会旨在探讨这一事件后伊斯兰世界的反响以及反恐怖战争的走向。学者们就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中东问题,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展开讨论,为了解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和可能发生的变数提供参考,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学者应邀莅会,此外,还有来自北京大学西亚北非、伊朗、南亚和东南亚的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的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玉安教授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光宣教授首先发言,他们认为本次专题研讨会的召开为北京大学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研讨会分专题进行,分别由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刘曙雄教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秩荣博士、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林丰民博士和王一丹博士主持。在上、下午共四场专题研讨会中,与会学者分别就国际恐怖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国际恐怖主义的新战略、恐怖主义对阿拉伯文学的冲击、现代伊斯兰政治运动以及“9.11事件”对阿富汗、阿拉伯世界、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影响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金宜久研究员详细地论述了国际恐怖主义形成与发展的两个阶段,指出宗教分为教派和宗派,而宗教极端主义并不等同于宗教,现代国际恐怖主义正是利用了宗教的形式作为自己的掩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所的东方晓先生认为百年以来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经验造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来自西方文明的军事压力逐步转变为心理压力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上的压力。“9.11事件”是否会形成新的恐怖主义的高潮也将引起世人的关注。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陈嘉厚教授详尽地介绍了恐怖主义的分类并且概括性地分析了以“9.11事件”为代表的国际恐怖主义的新战略——新游击战。来自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李绍先先生也就自己所了解的阿富汗塔利班和巴基斯坦的政治形势进行了介绍。

  林丰民副教授从文学的角度以埃及著名作家马哈福兹等为例介绍了恐怖主义与极端思想对于阿拉伯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冲击。此外,北京大学的多名青年教师作了专题发言。波斯语教研室教师程彤从伊朗的阿富汗难民问题以及伊朗-中国关系等方面阐述了“9.11事件”对伊朗社会的影响。乌尔都语教研室教师王旭详细地介绍了巴基斯坦几个主要宗教政党的情况及其对巴基斯坦政治的影响,并且在教法的层面上分析了巴基斯坦伊斯兰促进会对于伊智提哈德与圣战的关系的看法。阿拉伯语系顾巧巧副教授用自己的亲身所感介绍了“9.11事件”对阿拉伯人的影响。印尼语教研室教师黄跃民从历史和现状等多个角度举例说明了东南亚伊斯兰文化的特点以及现代伊斯兰政治运动对于东南亚的影响。另外,与会学者叶奕良教授和罗国章教授等还就自己的亲身经历畅所欲言,介绍了阿富汗北方联盟的情况以及阿以中东冲突的历史等背景知识。

  最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曙雄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在感谢与会学者积极参与本次专题研讨会的同时,阐述了其关于在当今世界存在文明冲突的背景下应努力维护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看法。

(供稿:东语系教师 王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