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综述

 

 

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于20056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新英教授致开幕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会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古拉,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教授,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在开幕式上致辞和讲话。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赤峰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从事蒙古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宣读了40余篇学术论文。与会专家学者就蒙古文学与东西方文学、蒙古文学史与比较文学、蒙古族与国内兄弟民族文学关系、比较形象学、蒙古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等领域发表了新成果新观点,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扎拉嘎研究员和叶舒宪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题为《民族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空间》、《蒙古比较文学传统及其现代方法论意义》和《比较文学与现代后现代》的特别演讲。

蒙古文学的研究具有比较文学和文学关系史的特征。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是当代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亮点。而蒙古人西征则是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最有历史厚度的切入点之一。从成吉思汗西征开始,蒙古人登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舞台,把火药和战争带给西方世界的同时也把东方文化带到西方,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使蒙古文学具有了多元文化特征,同时东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学和欧洲文学中也出现了许多蒙古题材的作品,蒙古人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眼中非常重要的他者形象。蒙古文学中的东西方文化影响和东西方文学中的蒙古题材等均构成了蒙古文学与东西方文学之间能够广泛对话的基础,也提出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蒙古人角色与作用问题。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赵桂莲教授的《古代俄罗斯文学中的蒙古人形象》、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罗湉博士的《伏尔泰笔下的成吉思汗》、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李博婷的《蒙古故事还是欧洲故事?——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侍从的故事”看乔叟对蒙古的认识》、北京大学东语系青年教师时光的《赫达雅特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蒙古题材》和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刘迪南的《柯勒律治诗作<忽必烈汗>与他的“彼岸世界”》等论文,运用比较文学的形象学、主题学理论和方法探讨和分析了古代俄罗斯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伊朗现代文学中的蒙古题材和蒙古人形象。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和蒙古文学、民族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蒙古文学比较研究由过去侧重于蒙古族和国内兄弟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拓展到蒙古文学与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并与外国文学研究接轨,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她展示了今后蒙古比较文学发展的广阔前景。

蒙汉文学关系是蒙古文学比较研究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央民族大学的云峰教授长期从事蒙汉文学关系研究,他在本次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略论元代蒙汉文学关系》浓缩了近年来研究元代戏曲与蒙汉文化交流方面的成熟思考。蒙古族近代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尹湛纳希在蒙汉文学交流上的地位是周所众知的,但是至今还没有人专门探讨过尹湛纳希的比较文学思想。内蒙古大学额尔敦哈达教授的《尹湛纳希比较文学思想简论》通过剖析尹湛纳希作品中体现的文学关系和文学交流的观点和思想,初步比较清晰地梳理了尹湛纳希的比较文学思想,对蒙古比较文学学科史的探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的《蒙汉民间文学体裁比较研究》对蒙古族和汉族民间文学一些体裁的共同特征和不平衡现象进行了深层次文化心理的类型学研究。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姚克成副教授的《相同的角色不同的影响——从蒙古的行脚僧故事和中国的<济公全传>谈起》对蒙古的云游僧故事和中国济公传说进行了平行比较,引起与会学者的兴致。赤峰学院敖敦教授的论文《蒙汉现代散文话语方式比较研究》从话语方式这个崭新的视角对蒙汉现代散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反映了蒙古族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中对蒙古族散文的宏观思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陈岗龙副教授的《东蒙古本子故事表演中的汉族说书赋赞和戏曲影响》从口头传统比较的角度对蒙古英雄史诗、本子故事传统和汉族说书、戏曲表演进行了多边比较,对于蒙汉文化交流的研究乃至口头传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借鉴意义。

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比较文学的性格,这在蒙古民间文学的研究中也不例外。在本次研讨会上,部分学者进一步明确认识到蒙古民间文学的比较文学性格。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色音研究员的《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北方民族萨满传说类型》对我国北方民族和蒙古族萨满传说进行了类型分类和比较分析,并对文学和萨满教仪式进行了跨学科比较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博士的《玛纳斯奇与江格尔齐比较研究》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口头传统与表演特征进行了比较,是国内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斯钦巴图博士的《图瓦<克孜尔>与蒙古<格斯尔>的比较研究》对图瓦语的《克孜尔》和蒙古语的《格斯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清晰地论述了图瓦《克孜尔》的来龙去脉,对我国《格斯(萨)尔》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央民族大学乌日古木勒博士的《蒙古—突厥史诗英雄与骏马同时诞生母题的比较研究》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索罕·格日勒图博士的《北亚、东北亚游牧狩猎民族图腾问题的质疑——以结构主义比较神话学研究为主》两篇论文分别运用仪式原型理论和结构神话学理论探讨了蒙古—突厥史诗母题和北亚、东北亚游牧狩猎民族祖先神话,理论分析的特征明显突出。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的《蒙藏天神神话比较研究》对蒙古族和藏族天神神话进行了类型比较研究。新疆大学策·巴图副教授的《卫拉特模仿史诗<那仁达来汗及其两个儿子>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卫拉特蒙古史诗中的模仿史诗,用具体个案有力说明了蒙古史诗的顽强生命力和能够吸收外来文学的包容性。新疆师范大学丹碧教授的《千年情结感思录——<玛纳斯><江格尔>历史映象问题》则比较了两大史诗历史映象问题。

蒙古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文学关系史特点。部分学者从蒙古文学与周围民族文学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蒙古文学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巴·苏和编审的论文《蒙古文学的发展与外来文学影响》、中央民族大学乌力吉巴雅尔教授的《蒙古文文献中的印藏文学印痕》、内蒙古师范大学满全教授的《<释迦牟尼传>与蒙古人创作的高僧传》、内蒙古师范大学亓·巴特尔教授的《跨文化视野中的“白鹿文化”——以<蒙古秘史>为例谈蒙古族女性意识》从具体的文学文本文献出发,有力地论述了蒙古文学与周边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

蒙古文学的比较研究不仅仅集中在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更重要的是现代和当代蒙古文学都做出了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努力。内蒙古大学刘成教授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比较研究》、内蒙古大学海梅教授的《全球化潮流中的旅外蒙古人文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包·斯钦研究员的《中国蒙古语文学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宝音陶克陶副教授的《论外来因素对蒙古族现代文学的影响》、内蒙古大学额尔敦巴雅尔副教授的《俄苏文学与蒙古文学》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现当代蒙古文学发展和变化中所接受的外来文学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中,旅外蒙古人文学等概念和中国文学中的海外华人文学一样,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的体现。

在蒙古文学研究中广泛开展比较文学研究和促进蒙古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赤峰学院拉给苏荣教授的《关于蒙古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中央民族大学拉斯格玛副教授的《关于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学科和教材建设》就蒙古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编写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会者从中认识到在蒙古文学的教学科研中加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王浩博士的《Ts·达木丁苏伦与蒙古文学关系研究》则对蒙古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Ts·达木丁苏伦的比较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中山大学施爱东博士的《金庸的蒙古想象与英雄品格的成长环境》和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胡旭东博士的《浅谈金庸小说中的蒙古形象》对金庸小说中的蒙古人形象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这些内容是蒙古比较文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受到关注、然而却具有重要的比较形象学研究价值的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对话不断加强。作为文化对话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比较文学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从20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在中国恢复以来,在全国高校中的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在季羡林、乐黛云等老一辈学者的努力和倡导下,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对全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有8个系,近20种东西方语言,在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研究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雄厚的研究实力。发挥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学科传统和外国语学院优势,与全国蒙古文学研究专家一起举办由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广泛对话和交流的研讨会是本次研讨会的特色。研讨会上,学者们发表的论文以及广泛开展的学术交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本次研讨会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蒙古学研究中心与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成功合作的成果。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会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古拉先生在讲话中指出:“在北京大学这样一座著名学府召开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的专题研讨会,在蒙古文学研究史上还是第一次。相信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必将对蒙古文学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总秘书长刘成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这次研讨会对蒙古文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必将产生很大影响,对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以及高校课程建设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秘书长陈岗龙博士在大会总结中归纳了本次研讨会的几个突出特点,既拓展了蒙古文学比较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把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拓宽到东西方文学交流和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比较;蒙古文学、民族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与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学者欢聚一堂,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此次研讨会得到了民族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学报》、《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等协办单位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专题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研讨会论文集《东西方文学交流和文化对话语境下的蒙古文学比较研究》即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是一次成功的学术盛会,为从事蒙古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和互相促进的学术平台。与会学者利用此次机会,强烈意识到不同学科领域学者间的对话和合作的重要性,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研究能力,把蒙古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陈岗龙、刘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