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北京大学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20171125-26日,在北京大学民主楼208会议室,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本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课题组协办的北京大学首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政教授、丁莉教授、金勇副教授、史阳副教授、熊燃博士、王靖博士、张哲博士等教师和多名硕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

25日上午,论坛的简要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暨南亚学系陈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凇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剑龙教授分别作简要发言,充分肯定了此次学术论坛的意义。

图一,与会代表合影

图一,与会代表合影

会议的主旨发言部分,由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教授主持,赵宪章教授做了《小说图像与图像叙事》的发言,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的起源,归纳和分析插图的类型及其叙事的可能性、小说插图的显在符号表征的方式。杨剑龙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刘岘对<Q正传>的图像阐释》,主要分析了刘岘所刻《阿Q正传》木刻版画的过程及其特征。陈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试论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的建构》,从图文并重的角度,提出了建构古代东方文学图像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指出在确认古代东方文学的图像传统的基础上,搜集和整理东方文学的图像史料,利用古代东方的美学语汇,分析古代东方文学的图文关系,归纳其图像叙事的特点,真正开启古代东方文学研究的新途径。

图二,会议开幕式场景

两天的会议分为六个专场,分别即“东方·文学·图像”、“中国·古典·图像”、“图像修辞·图文互释”、“图像·空间·叙事”、“名家·名作·语图”、“图像·文学场·文化交流”。第一场宣读的论文有:穆宏燕(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教授)的《摩尼教经书插图的发展与世俗化转型》、俞雨森(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生)《早期波斯册页中的“签名”、批注和前言及其与图像的关系》、熊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讲师)的《<三界论>文本及图像中的地狱:符号、观念与功能》、段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猴行者形象的诞生与图像分析》。第二场宣读的论文主要有:沈亚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梅花喜神谱>的图文关系研究》、包兆会(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庄子>语言图像化生成的机制、途径及果效》、赵敬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明刊本<水浒传>“招安”情节的图像阐释》、李彦锋(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从图文视角看徐渭<墨葡萄图>经典性之成因》。第三场宣读的论文有:吴昊(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和图像的共生与背离论析》、郭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作为图像修辞的“视觉双关”》、李洪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连环画改编中的图文互释——以鲁迅小说<>的三种改编为例》。第四场宣读的论文主要有:温江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1920年代中期上海“小报型”画报研究》、段德宁(南京林业大学讲师)《二十世纪文论的视觉艺术契机——兼论“文学图像论”提出的时代语境》、李森(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项狄传>插图与现代图像理论的源起》。第五场宣读的论文有:张晓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插图研究》、金怡(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张爱玲书籍封面的艺术研究——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传奇><流言>为例》、陆涛(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莫言小说中的图像呈现与描写诗学》。第六场宣读的论文有:万士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论<古今>封面的图像叙述与“错位”现象》、丁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鉴真和上的另一种传记和形象——从<唐大和上东征传><东征传绘卷>》。

 

在新时代的新学问这一口号下,与会者分别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古代东方文学的不同领域,以文学研究的本位立场,以图文并重的观念,就“图文关系”、图像呈现、图像叙事等问题,对“文学图像论”的研究方法、“文学图像学”的建构等新问题发表了饶有新意的看法。本次会议形式简洁,评议有针对性,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直抒胸臆,讨论深入,对“文学图像学”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的开掘充满了向往和坚定的信念,并一致期待第二届“学术与图像”学术论坛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