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中印关系两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互动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

2011年10月15至16日,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办,印度那烂陀大学、新加坡那烂陀—室利佛逝中心协办的“中印关系两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互动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也是纪念北京大学印度学科的创始人季羡林教授(1911-2009)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之一。 15日上午,会议首先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教授、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教授作了《历史上的高等教育:亚洲与欧洲》(Higher Education in History: Asia and Europe)的主旨演讲。阿玛蒂亚?森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印度那烂陀大学董事会主席,也是当今印度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阿玛蒂亚?森通过对比亚洲和西方大学的历史,认为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吸收西方的优点,也要注意继承古老的传统,尤其是开放、合作与交流的传统。阿玛蒂亚?森特别提到印度古代的那烂陀大学与中国的交往就是一个例子。前新加坡外交部长、印度那烂陀大学董事会成员及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杨荣文(George Yeo)先生作为会议邀请的第二位主旨讲演人,作了《那烂陀与亚洲的复兴》(Nalanda and the Asian Renaissance)的演讲,呼吁以那烂陀大学的重建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区域合作,增强亚洲地区的文化、经济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和互动。两位演讲者现场回答了中外学者及学生的提问。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S.Jaishankar)先生、印度使馆政治与文化事务参赞萨胡(A. Sahu)先生及部分使馆官员以及正在北大出席印度那烂陀大学理事会会议的全体成员,各界人士与中印研究生、本科生近三百人出席。 主旨演讲之后,阿玛蒂亚?森和杨荣文为在纽约新近出版的《印度与中国:佛教与外交的互动》(India and China: Interactions through Buddhism and Diplomacy)一书举行了发布仪式。书的作者是印度师觉月(P. C. Bagchi)教授,编者为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和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沈丹森(Tansen Sen)教授。师觉月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位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座教授的印度学者,曾受到时任校长胡适之先生的热烈欢迎。六十多年后,在北京大学举行师觉月论文集的新书发布会,无疑是中印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段新佳话。 参加此次会议的学者共25位,其中国外学者14位,分别来自印度、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国内学者11位。国外参会人员中除阿玛蒂亚?森教授以及杨荣文以外,还包括前香港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新加坡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英国上院议员,著名政治史学家M. Desai勋爵,美国宾州大学V Mair(梅维恒)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滨下武志教授,国立新加坡大学P. Dura(杜赞奇)教授,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K. Sheel教授等。国内学者中则大部分是北京大学的年轻学者。研讨会分为六个专题。与会学者在中印历史交往和互动的范围内,分别从文献史料、文化、文学、宗教、艺术、考古、科技乃至政治、经济和移民等多个角度,发表论文,同时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最后还就新加坡方面提出的合作编纂《中印历史与文化交往百科全书》一事做了讨论。 2011年是中印两国政府共同确定的“中印交流年”。此次会议,与此前(2011年10月13至15日)由中国政府邀请,北京大学接待,在北大召开的印度那烂陀大学董事会第3次会议一起,同时成为“中印交流年”的两项重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