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2001年年会综述

 

  2001年10月25日至27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联合举办了题为"古代文明的相互交融"的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2001年年会。会议在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举行,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东方文化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东语系拱玉书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维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光宣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历史系王敦书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前名誉理事长、"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之父"、著名历史学家林志纯(日知)教授来电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林先生是世界史学界元老,虽然因养病期间无法莅临会议,但先生自本次会议筹备始就多次来电关怀、指导,对我们寄以厚望,希望我们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工作能更上一层楼,努力缩小与西方研究的差距。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就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罗马、以及部分地区跨文化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学术研讨,对某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有些问题虽然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但这种学术争鸣却为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创造了契机,实际上,这也正是我们学术界举行学术研讨会的灵魂与生命所在。综合起来看,此次会议的讨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埃及文明。与会专家、学者对古埃及文明同其它地区的影响与交流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内蒙古民族大学刘文鹏教授在论文"古代埃及的哲学思想"中指出,古代埃及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其哲学思想与古希腊、两河流域的哲学思想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具有浓厚的宗教与伦理观念的特点。接下来刘教授主要从多元化的"创世"神学的宇宙观,双重性的二元论的生死观,扬善惩恶一体化的伦理观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复旦大学历史系金寿福博士在"古代埃及与其邻国在宗教方面的相互影响"一文中论述了古埃及各主要时期宗教观念中古埃及原有神祇同外来神祇的关系,并就这种关系的形成从根源上进行了剖析,认为在古埃及众神与周边地区神祇的交流取向上,除外部因素之外其主要取决于宗教系统是否能满足于古埃及王权的需要,并且这一点同时贯穿于埃及本民族以及外来民族对埃及地区的统治之中。湖北大学宋瑞芝教授在文章"埃及文化与世界文化"中介绍了古埃及文化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对周边地区和西方文化的孕育与保存的影响,并指出古埃及文化同时对古希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诸文化存在着吸收和再创造,其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和影响周边地区文化的过程。东北师大古典所王海利博士在其论文"古埃及的外交婚姻政策及其思想阐释"中针对古埃及皇室中"只娶不嫁"的特殊婚姻现象做了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古埃及自我优越感、地理环境、妇女地位、皇族女性特殊作用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衰退则归因于古埃及国势的衰落、近东世界区域界限的逐渐淡化、各地区文化的融合等因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各大文明区之间及其内部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内蒙古民族大学田明先生则从考古学的视角论述了古埃及与地中海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和交融的关系。

  二.两河流域文明。北京大学东语系拱玉书教授在"从乌鲁克到阿拉塔──《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解析"一文中研究了乌鲁克与阿拉塔两个地区之间的早期地域性贸易和其它关系,初步认为,乌鲁克与阿拉塔的关系并不是像学术界普遍认为的那样是国际贸易关系,从双方崇拜的神祇、王衔、官职、社会阶层等有关概念,特别是阿拉塔国王的苏美尔名字来看,阿拉塔的统治阶层很可能是乌鲁克人,并且与乌鲁克的王室成员同宗同族 (阿拉塔国王很可能就是乌鲁克的王子)。由此看来,乌鲁克文化的实际辐射程度很可能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的推测区限。深入地研究这部史诗,对于我们探索苏美尔人来源这一不解之谜将会提供有益的启示。东北师大古典所国洪更博士在"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海上贸易与古代巴林文化"一文中探讨了古代两河流域同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海上贸易情况、古代巴林作为二者贸易中转站和文化传承地的盛衰及其自身所反映出来的两大文明交会融合的诸多特征。东北师大古典所的Magnus Widell博士在"'Inside'and'Outside'in the Ur III Administration: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Textual Material from I?ān Mizyad published by N.A.Mahmud,Part 1"一文中以对两河流域南部遗址I?ān Mizyad出土的文献研究为例,论述了对远离政治文化核心的边缘区域所出土的文献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对于小亚地区,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副教授在"多语文献与赫梯文明──一个文化交融形式的思考"一文中针对赫梯存在大量多语文献的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这些文献都应该是从赫梯语译成其它语言的,这很可能是当时人们交流的一种形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赫梯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吸收与融合的能力。

  三.古希腊罗马。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陈恒先生对由希腊、希伯来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融合,最终产生了基督教──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重要产物──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认为两种文化传统的相通性和可比性是两者之所以能够最终融合的重要原因。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刘爱兰教授则从基督教产生的社会环境、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与传播等视角论述了古代地中海区域各文化之间的交融与整合。

  在此次会议上,一些学者还就跨文化比较研究进行了探讨。上海交通大学高福进副教授就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在中华文明与印第安文明中的状况和表现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宫秀华副教授对罗马行省制与中国秦汉郡县制的异同及历史影响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上海师范大学裔昭印教授以"妇女史的兴起和当代史学"为题,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等角度谈了文化史中对妇女问题的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三义以"洪水神话的世界性及其认识价值"为题对有关洪水神话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会议期间,众多学者还对史料的解读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交流了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郭小凌教授以西方史学史上存在近两千年之久的对希罗多德《历史》的误读为例,指出,史学工作者要在充分掌握详尽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做史学批评时应实事求是,要讲理求实,避免攻击性的话语,"有一分问题说一分话,有九分问题不说十分话"。针对我们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历史概念问题,一些学者也进行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玉娟博士对古罗马显贵的译名及其所指对象、产生、来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研究,认为我国史学界对nobilis的翻译并不准确,译为"显贵"则更为妥当。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晏绍祥对雅典"首席将军"进行 了考辩,认为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雅典宪 法中存在"首席将军"一职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徐晓旭对马其顿人是不是希腊人这一问题从古典文献及语言本身等角度进行了考证。人民大学历史系米辰峰教授对我国世界古代史出版物中存在的"犹大"和"犹太"、纪年的分歧等问题同众多学者交换了意见。此外,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徐松岩教授以"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军'长征新探"为题,研究了在东西方关系史上颇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库纳克萨之战与'万人军'长征,认为近现代西方学者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西欧中心论出发,从古代作家那里继承、吸收了他们对东方民族的某些偏见,陈陈相因,以讹传讹,掩盖了历史事实的真相。西方人对东方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的偏见,其源头之一就是对上述历史事件的曲解。北京师范大学周启迪教授就关于古印度农村公社的问题在会上进行了发言,对原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疑问。

  王敦书教授以"雷海宗重要的世界史史学遗产"为题做了报告,深切缅怀史学大家雷海宗先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雷先生的遗著《西洋文化史纲要》的独特创见和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前所长廖学盛研究员就此次会议谈了一些看法,认为从这次会议上看到了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前途,在当前社会纷纷追求经济实惠、世界古代史学术研究不太被关注的不利情况下,仍然有这么多的青年学者献身学术,投身于此,促进研究的发展,实在难能可贵。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对古典语言的掌握比较薄弱、学术互动交流有待于加强、历史研究理论视域不够宽广等等。 会议后半阶段进行了自由学术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就史料的考证、希腊的重农轻(抑)商、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东西方之说等问题广泛地交流了意见。会议最后由王敦书教授进行大会总结,王先生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本次研讨会做出了高度评价。

  本次学术研讨会以古代文明的联系与影响为主要议题,为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各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次重要的机会,这必将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东语系古代东方文明专业 曹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