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成果

东方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影响

主持人:方汉文


本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东方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影响”是国际国内本专业方向的首创性课题。相近研究中以法国让•贝西耶等人的世界文学史研究与《中外比较文学史(上古时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为代表,但前者范围只限于欧美国家文学理论,而且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后者则只是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比较主体的断代史,研究内容也与本课题不同。从国际和国内的趋势来看,迫切需要一部能反映世界四大主要文学体系(中国、欧美、印度和阿拉伯-波斯)发展历史线索和规律的比较文学史。本课题的完成将会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表现为:(1)首部世界比较文学学史的完成将补充我国比较文学方向的不足,使我国比较文学史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改变“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史形象。(2)将为国内高校开设“世界比较文学史”课程提供教材和参考书。此课程可作为中文系和外语系的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与选修课。(3)有关论文将在国际会议宣读。其理论意义则体现在:(1)世界不同文化的主要文学体系首次被置于历史与逻辑的坐标系中进行全面比较研究,多元文化时代的新文学体系的建立将由此开启。(2)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化固有的辩证观念,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使东西方文学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3)中国学者所独具的学术观念和与印度佛学、阿拉伯文学的历史关联比较,与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探讨,将使艰深的东方文学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时,也将是对于东方文学自身的发展。(4)有助于形成中国比较文学自成体系的研究方式。

1. 本课题基本内容:对于世界四大文学体系中国、欧美、印度和阿拉伯-波斯和它们的历史发展作出全面比较研究。比较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史,这是以不同文化文学的差异和同一性为中心的,从同一时期的历史特性和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的多维度把握。从时限上划分为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五大阶段(公元前约10世纪至20世纪3000余年间)。对重要作家、理论家270人,重要流派百家,代表性著70余部作出精当分析。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大交流的历史类型分为六种:古希腊文学的东方化;中印文学交流;中世纪欧洲与东方;近代文学交汇;中西文学意象;当代中西文学互补等。研究大纲为:
(1) 概论:世界四大文学体系的基本特性,主要观念和文化背景。
(2) 东西方文学滥觞:(公元前6世纪之前)――中国六经――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印度吠陀经典――古代中近东诗源
(3) 古代经典文学(公元前6――公元2世纪):先秦文学――雅典文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印度奥义书――早期阿-波文学。
(4) 世界文学交流的早期格局:(公元2――10世纪)的:中国封建经典文学――西方古典主义文学――印度古代文学――波阿文学
(5) 文学的发展:(公元10――19世纪):印度与中国文学交流及影响――欧洲与外界的交流;
(6) 现代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公元19――20世纪):中国新文学――西方现代文学――印度现代文学――阿拉伯文学
(7) 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交往

2.  预计突破难题:
  
(1) 世界文学体系划分的准则;针对当代流行的三大体系划分法,本课题提出了四大体系,加入有文化和宗教特色的阿-波文学体系,使世界比较文学史真正成为代表多元文化的研究。
(2) 不同文化的文学体系间的评价与文化差异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这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关注的理论难点,西方学者从近代以来就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学没有理论体系观念。国内一些学者和港台学者也不自觉地承认了这一前提。本课题提出对于西方理性中心主义观念的批判,认为以《诗经》楚辞、唐诗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学有自已特有类型。笔者提出建立新的、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评价标准。这是笔者近年来在已发表的多部论著中所提倡的,并且得到了当代著名学者(如南非大学教授Ina Grabe)等人的赞同。在本课题中从历史源流论述了不同的文学类型形成的原因与过程。从而为世界文学比较文学史与论的研究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
(3) 关于影响与被影响问题:东西方文学是互相影响的,我们从一些重要的文学史现象入手,如中国诗对于西方意象诗的影响等,说明文学影响的互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