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图像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顺利举行

2020年11月27日晚7时,北京大学东方文学图像系列讲座第二十三讲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文本与时空图像的建构——以《法华经》视角解读莫高窟第254窟”,由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白文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宇副教授评议,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熊燃博士主持。讲座采取线上形式,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与讲座。

 

主讲人:西安美术学院白文教授

 

白文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莫高窟第254窟的缘起,以及将此窟与《法华经》联系起来的三个原因。其一,254窟的“千佛”,体现出佛教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其二,山西芮城博物馆的一块约西魏时期的“二佛并坐”造像残碑,南北两侧面的图案及其方位恰好与254窟南北两壁佛像及中心立柱西侧的像对应,启发将254窟与《法华经》联系起来。其三,254窟的图像架构与《法华经》的“序品”、“方便品”、“如来寿量品”可以对应,故可以从《法华经》的视角,理解254窟的壁画和造像。

在对《法华经》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后,白教授对254窟图像和造像进行具体的分析。他以《法华经》中与传统“佛法”相区别的“妙法”出发,从《法华经》整部经的教义内容解读莫高窟第254窟。二者相互之间的联系包括,其一,第254窟中心塔柱四面图像描绘了“灵山圣会”与“六瑞”景观,表现《法华经·序品》中的佛陀形象。其二,第254窟南北两壁千佛图中穿插的本生、因缘故事画图像体现了“方面品”中所言《法华经》核心——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佛乘”思想。北壁的难陀出家的因缘图像中,已经觉悟的难陀左手伸出两根手指,代表了源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的“不二法门”;他头顶的鹦鹉和日月,代表了宇宙间万物不灭的真理 “诸法实相”。北壁千佛图中穿插的尸毗王本生、南壁“释迦降魔”图和“萨锤舍身饲虎本生”图,连同前述难陀出家因缘故事画,从不同的角度体系了《法华经》中“诸法实相”、“入于无量义三昧”的含义。因此,南北两壁本生、因缘故事的情节,构成支提窟绕塔观相的具体内容——世间的存在法则,也是“诸法实相”。白教授还提到,在第254窟中,婆薮仙可能出现了三次,或许是由第254窟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导致的。其三,第254窟中心塔柱东向面交脚佛形象的内涵,从《法华经》视角来看,它具有佛陀永远常住世间的说法内涵,与其他三个向面的禅定坐佛意义相同。此外,第254窟四壁“千佛”图像与其中穿插的本生、因缘图像的关系中,塔柱“不生不灭”的图像内涵始终贯穿第254窟,并与四壁图像互动,构成了绕塔观相的互动关系。参照山西芮城博物馆藏的“二佛并坐”造像碑,可见第254窟南北两壁各有的四尊说法、禅定佛,以及交脚弥勒菩萨,应与四壁“千佛”具有相同属性,象征“过去”和“未来”诸佛。对三世诸佛的排列,正体现了《法华经》中佛陀宇宙的、永恒的形象,以及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佛乘”思想。

最后,白教授总结了第254窟的结构与主题。他认为,依据《法华经》视角观察,莫高窟第254窟具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其一,它如同一座三维立体的《法华经》, 表现了“序品”、“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的内容和义理。其二,第254窟中心塔柱正面交脚佛像,具有佛陀精神“不生不灭”、永远常住世间的说法内涵,与南、北、西三面的“三昧”禅定坐佛意义相同。其三,塔柱“不生不灭”的图像内涵始终贯穿第254窟,构成了绕塔四壁图像的互动关系。其四,中心塔柱正面交脚佛的“永恒”、“常住”,与四壁千佛“过去”、“未来”的意义一起,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诸法的统一。

张建宇副教授在评议中,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白文教授的研究背景进行了补充。他认为,白教授利用图像学的方法,对莫高窟第254窟的图像和塑像内容进行了研究,从表现《法华经》内容的图像出发,将第254窟的图像和塑像作为表现《法华经》思想的“法华图像”进行分析,为敦煌早期洞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十分精彩。随后,张建宇副教授向白教授提出两个问题,一为南壁上的“难陀出家图”表现的究竟是不是难陀出家因缘,以及西壁上“白衣佛”是谁、代表了何种思想,是否与法华思想有关;二为如果从《法华经》角度解读莫高窟图像,需要确定洞窟主尊,更多的人将白教授研究的第254窟和第285窟中的主尊解读为弥勒,白教授有何种看法。白文教授对张建宇副教授的点评表示感谢,回应称:根据自己所读过的几乎所有与难陀出家因缘相关的经典,并与第254窟图像进行对读,认为这幅图像确实是“难陀出家图”;目前学界基本将“白衣佛”定位为未来佛,自己也认同这个观点,应当也包含于四壁千佛主导的“过去”与“未来”佛的序列中;至于第254窟主尊的问题,第254窟中的中心塔柱体现的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代表过去、涅槃的塔柱和代表未来的弥勒合而为一。

 

与会人员(部分)合影

 

随后,会议进入问答环节,与会师生从佛陀形象、图像解读、三界图含义、壁画颜料、研究视角等方面提出问题,白教授一一惊醒了耐心细致的回应。本次讲座在大家意犹未尽的讨论声中圆满结束。

/文  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