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系列讲座第七讲纪要

2018年12月28日下午,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早稻田大学日本古典籍研究所所长河野贵美子教授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B134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文”和“文学”:“日本‘文’学史”的尝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北京大学“东方大文学”系列讲座第七讲,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陈明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丁莉教授担任评议人。北京大学南亚系湛如教授、法语系段映虹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陈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相关情况和筹办“东方大文学”系列讲座的宗旨,力图为从事东方文学相关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并对此次河野贵美子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早稻田大学河野贵美子教授在演讲中

 

河野教授从日本大学设置的“文学部”的概念、图书分类法的问题、人文学的危机等多个令她困惑的现象说起,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指出在近代“文学”作为“literature”的译词出现后,人们似乎遗忘了古代所存在的“文”的概念。现代的文、史、哲框架虽然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我们的研究,但也有可能限制我们的思考。因此河野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文”的概念史,也就无法接近东亚文化的本质。基于这一问题意识,河野教授结合自己编辑出版的《日本“文”学史》(A New History of Japanese “Letterature” ,全三册,河野贵美子、Wiebke Denecke等编,日本勉诚出版社,2015-2018年),以“文”的概念为中心,带领我们重新解读日本文学史。

河野教授对该系列丛书的尝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报告。第一册《「文」の環境--「文学」以前《文的“环境”——“文学”以前》主要关注产生“文”的环境以及“文”在社会上的作用,把“作品”看作一个形成“物质文化”的“东西”。并且探讨的对象不只是“和文”,也包括汉文、和汉混淆文等各种文体。第二册《「文」と人びと--継承と断絶》(《“文”与人——继承与断绝》)主要聚焦于古代“文”的创作者与接受者以及相关的媒介。而尚未出版的第三册《「文」から「文学」へ--東アジアの文学を見直す》(《从“文”到“文学”——重新审视东亚的文学?》将在把握东亚的“文”转变为“文学”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并对当代的“文学”以及人“文”的将来进行思考。最后,河野教授还以杂志的报道、工作坊的情况等具体事例为我们讲解编辑出版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河野教授鼓励大家跨“文、史、哲”的学科界限来思考“文”的框架和世界,并从东亚的“文”的概念史来重新分析“文”和“文学”的概念和“古典”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讲座场景

 

丁莉教授在评议时指出河野教授从概念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为我们展示了日本古代的“文”受到中国的影响、到近代日本将西方的“literature翻译为文学而后又被中国借用这样一种中国、日本、西方三方参与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河野教授在对日本文学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日本文学所具有的“和”与“汉”并存的“双语”特征。以假名为主的“和文学”和依靠汉字的“汉文学”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发展。最后,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人文学危机,我们依然可以从河野教授的报告中看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的方法与可能性。

在提问交流环节,张龙妹教授和北大日语系博雅博士后徐克伟老师就戏剧、绘画、动漫等大众文化是否属于“文”的范畴、日本古代贵族的学问修养等问题与河野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来自北大中文系等专业的多名学生还就文学研究范围的界定、汉字文化圈等问题进行了提问。讲座结束后,大家还就“日本文学”与“日语文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久久不愿离场。

 

供稿:向伟/供图:宋春晓、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