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印度中世纪耆那教诗人华峰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耆那教作为一个与佛教同样古老的宗教,其文化是整个印度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我国对耆那教的研究很少,相关著作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如,黄心川先生主编的《世界十大宗教》(1988年东方出版社出版)中,宫静先生撰文,较全面地介绍了耆那教的基本情况;黄心川先生的《印度哲学史》(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介绍了耆那教哲学;金克木先生的《梵语文学史》(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有关于耆那教早期文学的介绍;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印度古代文学史》(199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黄宝生先生撰文,对耆那教梵语和俗语文学又有进一步的介绍;邓殿臣先生主编的《东方神话传说》第五卷(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王晓丹先生撰文,介绍了部分耆那教神话传说。此外,在一些印度历史类(包括文化史、哲学史)及概况类书籍中,也有专门性或片段性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是印度中世纪耆那教大诗人华峰及其作品。关于这位诗人及其作品的情况,此前我国还没有人介绍过。

 

一、关于华峰

 

华峰[i],公元10世纪人。当时,耆那教由于受到印度教的排挤,在不少地区失势。但在某些地区仍有明显发展。如,德干高原上的拉什特拉库塔王朝,自国王阿莫加瓦尔沙(Amoghavarsha814860年在位)皈依耆那教天衣派后[ii]10世纪中期曾强盛一时。国王克里希那三世(940965年在位)时,其势力曾达到印度半岛南端。之后,王朝转衰,至973年灭亡。在此期间,耆那教在这一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华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这一地区。

关于华峰的生平资料很少。人们目前所知道的,均依据他本人著作中所提供的线索。他大约出生在今印度中央邦贝拉尔地区某地。其父母均为婆罗门,先是印度教湿婆派信徒,后来皈依了耆那教天衣派。由于自幼受家庭熏陶,华峰也由湿婆派信徒成为耆那教天衣派信徒。他长大以后似乎没有结婚,孤身生活,既没有家庭,也没有财产。

他曾经这样描绘自己的形貌:

身体褐色又瘦骨伶仃,

形貌丑陋却笑脸天成。

显然,他不以自己的肤色和瘦弱自卑。后来,他曾得到过一个小国国王的供养,但由于他心高气傲,不堪忍受白眼,便南下到马涅凯特城外的一座树林中居住。马涅凯特城是当时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的都城,即今马尔凯德。

当他居住在树林中的时候,已经诗名大震。他以自己的诗才自豪,他在著作中提到,曾获得“诗王”、“诗宝”等多个称号,而他最喜欢的称号似乎是“荣誉之巅”(abhimanameru)。

曾经有两个城里人去树林中拜访他。问他:为什么离开城市到这荒僻的树林里居住呢?他的回答是:

好人怎能在宫廷,

麈尾风吹无德行。

……

与其活在毒气里,

不如死去留清名。

那两个人要带他去见当朝宰相婆罗多[iii],他拒绝了。但那两个人向他保证,宰相婆罗多是真正的君子,不妨见见,他最终还是同意了。原来,这两个人是婆罗多派去的。也许正是欣赏华峰的才华,婆罗多才派人去见他。也许正是看中了他的孤高自傲、洁身自好的个性,婆罗多才执意请他到拉什特拉库塔都城居住并供养他。而作为隐士的他也许是出自“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终于没有孤傲到底。婆罗多热情隆重地欢迎了他,让他住进了豪华的宰相官邸。

不久,婆罗多请他写长诗《大往世书》,他欣然同意,并于959年开始创作,965年完成。

宰相婆罗多不在位以后,其子南纳[iv]继续供养华峰。华峰也在南纳的请求下继续写作。

华峰用阿波布朗舍语[v]写作,他一生写过多少作品已经无从考察,目前已知的作品主要有三部,即《大往世书》、《龙王子传》和《贾斯诃罗传》。下面分别介绍。

 

二、华峰的《大往世书》

 

就像佛教在印度东部地区建立自己教派而把当地民众语言作为自己的语言基础一样,耆那教则在西部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教派并把当地的语言作为自己文学的语言。中世纪耆那教文献的语言主要有俗语、阿波布朗舍语,南方的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和坎纳达语,西部的马拉提语、古吉拉提语,北部的拉贾斯坦语、印地语等,耆那教的僧侣们也主要用这些语言写作。[vi]当然,也有使用梵语和其他俗语写出的作品。

中世纪耆那教文学中有一类作品被称为“往世诗”(pauranika kavya)或“本行诗”(caritakavya)。

所谓“往世诗”或“本行诗”,是根据古代的传说,耆那教诗人们用梵语、俗语和阿波布朗舍语写的一些“伟人”生平。“本行”[vii],即生平事迹。而这些被描写的人物,要么是耆那教的祖师,要么是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后来变成了耆那教的虔诚信徒。耆那教中能够享受这“伟人”称号的共有63人。其中,有24位祖师(Tirthankara)、12位转轮王(Cakravarti)、9名力天(Baladeva)、9名伐苏提婆(Vasudeva)和9名伐苏提婆之敌(Prativasudeva)。

按照耆那教的说法,在每一劫当中都要出现9名力天、9名伐苏提婆和9名伐苏提婆之敌。其中,一名力天、一名伐苏提婆和一名伐苏提婆之敌为一组,同时出现于某一时期;力天和伐苏提婆是分别由某个国王的不同后妃生出的同父异母兄弟;然后,伐苏提婆与兄长力天一起同伐苏提婆之敌作战并杀死他;于是,伐苏提婆因杀生而进入地狱,力天则因弟弟之死悲观厌世皈依耆那教,并最后获得解脱。讲述其中一个伟人故事的往世诗,也被称为“往世书”,而将“伟人”们的事迹汇集起来讲述的长诗,则被称为“大往世书”。“大往世书”常常又分“原初往世书”和“后往世书”两个部分。《原初往世书》是专门讲述耆那教远古初祖梨沙波提婆(Rsabhadeva,意译雄天。亦称阿底那特,Adinatha,即初祖)及同时代“伟人”事迹的;《后往世书》则讲述其余23位教主和其他“伟人”的生平事迹。印度两大史诗中的罗摩故事和黑天故事被包括在耆那教文学的《后往世书》中,因为他们都被认定为耆那教的“伟人”。其中,讲述罗摩故事的部分又叫做《莲花往世书》,讲述黑天故事的部分又叫做《诃利世系往世书》。

自在主[viii]和华峰是用阿波布朗舍语创作这类往世诗或本行诗的两位优秀代表。

华峰的《大往世书》又叫做《六十三伟人品德庄严》,是阿波布朗舍语文学中最大的一部往世诗,讲的是耆那教63位“伟人”的事迹。诗人说,这部长诗是他奉宰相婆罗多之请,于健日王纪年1022年(公元965年)完成的。还说,他写这部长诗“不啻以蠡测海”。

《大往世书》共102章,分两部分。前37章为《原初往世书》,后65章为《后往世书》。诗中虽然讲述的是“伟人”们的事迹,但不时穿插有印度城乡四季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刻画。按照印度诗学的审美标准,这部诗中有英雄、艳情、平静等多种情味,被认为是一部比较典型的“大诗”(mahakavya)。[ix]

至于《大往世书》的内容和文学成就,诗人自己显得踌躇满志,十分自信,他在全书的末尾写道:

政治谋略、自然景观、

人生要义、道德判断、

音韵庄严、情味表现,

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此处所没有,别处亦不见。

华峰实幸运,婆罗多成全。

印度学者有评论说:“诗中,有政治、社会、宗教、哲学等各种知识,全书可以说是一部社会、政治的百科全书。”[x]当然,无论是诗人自己的话还是后世评论家的话,都有过誉之嫌。但这部书的确内容丰富,雕琢精心,是耆那教文学的杰作,也代表着诗人的最高成就。

下面重点介绍其中三个部分的内容。

 

(一)雄天故事

 《原初往世书》的开头部分说,应门齿王[xi]之请,耆那教教主大雄的弟子乔答摩·群持(Gautama Ganadhara)讲述了《大往世书》的故事。“原初”部分讲述的是耆那教初祖梨沙波提婆(雄天)和转轮王婆罗多的故事。这是诗中最详细、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华峰用37章的篇幅描写初祖雄天的生平。从出生写起,到涅槃结束。此外还写了雄天的两个儿子,婆罗多(Bharata[xii]和巴忽巴力(Bahubali,意为力臂)的事迹。

头两章,按照惯例,是诗人的自我陈述、谦虚表白、赞颂供养人、谴责坏人、赞美好人、写作目的,以及雄天下凡前的铺垫。

故事从第三章开始。雄天决定降生在阿逾陀国国王的家里,因陀罗等天神事先做了各种准备。雄天投胎的同时,他母亲照例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梦,于是,具有超凡能力的王子出生了。王子长大了,和别的王子不同,他不想结婚,但他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结了两次婚,分别娶的是遮萨瓦伊(Jasavai)和苏南达(Sunanda)。不久,遮萨瓦伊生了婆罗多,苏南达生下巴忽巴力。雄天教给儿子们所有的技艺和知识。雄天就这样过着幸福日子,直到有一天,天帝因陀罗提醒他下凡的伟大目的。这时,雄天厌世了。一天,天女尼兰杰萨(Nilanjasa)来到宫廷里跳舞,跳着跳着突然倒下死去。雄天感悟到生命的短暂无常,便把阿逾陀交给婆罗多,把波衍那普尔(Poyanapura)交给巴忽巴力,自己出家了。通过修炼,雄天获得了解脱法门,开始专心传播耆那教。他这边传教,婆罗多和巴忽巴力那边在扩大各自的事业。于是,兄弟俩之间发生了战争。在一次次互有胜负的交锋之后,巴忽巴力最终告负。巴忽巴力无怨无悔地把国家交给哥哥统治,在父亲的劝告下接受了耆那教的教诲。

此后,婆罗多也经常到吉罗娑山[xiii]去听取父亲的教导。一天,婆罗多做梦,梦见吉罗娑山尖晃动,行将倒塌。婆罗多醒而询问有关智者,得知这是雄天行将涅槃的征兆。婆罗多便带领臣民去吉罗娑山,为父亲举行了盛大的涅槃典礼。《原初往世书》到此结束。

应当说,耆那教的实际创始人是大雄,而大雄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大约同时代的人物,这是学界的普遍看法。但是,如同佛教说释迦牟尼之前尚有“前七佛”一样,耆那教则说在大雄之前尚有二十三祖。在无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历史传说。而耆那教关于初祖雄天的传说,明显带有神话色彩,所以我们只能认为华峰的《大往世书》是根据宗教传说改写的神话叙事诗。

 

(二)罗摩故事

华峰的《后往世书》中有11章(第6979章)写的是罗摩故事,又称《莲花往世书》或《莲花本行》。这个罗摩故事和《大往世书》的其余部分几乎完全脱离了关系而更像是一部独立的著作。作者的目的是清楚的:要反婆罗门教传统而行,自立门户,创造一个另类的罗摩故事。华峰明确表示:

蚁垤广博两个仙人,

用假话迷惑了人们。

人们沿着其错误指引,

陷阱中不能自拔其身。

不仅自己执迷冥顽,

还为迷惑推波助澜。

为去除这重重迷雾,

我把罗摩故事讲述。

他站在耆那教的立场上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十首王怎么能生出十张脸?他是罗刹还是人?他真的有二十只手和二十只眼吗?他用自己的脑袋向湿婆祈祷吗?他是被罗摩的箭射死的吗?罗奇曼的手很长吗?妙项等是猴子还是人?维毗沙那(罗婆那之弟)还活着吗?贡婆加那(罗婆那之另一弟)真的一睡就是六个月,一次就吃一千头牛吗?这些都是真的还是人们在说谎?

正因为诗人提出了这一系列质疑,所以他创作的罗摩故事就不会像蚁垤的《罗摩衍那》那样神奇。他会有意避开一些情节,重新调整人物关系,重新编排故事结构。这样,华峰的罗摩故事就出现了许多与蚁垤《罗摩衍那》不同的地方。其主要的不同之处有下列两大方面:

 

1.人物身份和关系的不同

罗摩和罗奇曼分别是伟人力天和伐苏提婆,他们的前世也和凡人一样,甚至做过坏事。例如,罗奇曼在前生曾绑架一个商人的女儿,投胎十车王家之前,他有两次转生,第二次经过苦修获得升天,然后下凡投胎生于十车王家。罗摩的肤色不是青色,而是莲花色;罗奇曼的肤色是青色。

罗摩母亲的名字不叫乔萨丽雅,而是苏巴拉。罗奇曼的母亲不是苏密特拉,而是吉加伊,罗摩流放森林同她有关。

悉多是罗婆那的女儿,因罗婆那认为她会带来毁灭而将她抛弃于米提拉,被当地一农夫拾到,并献给国王。

猴子们实际上是一些术士,因为要帮助罗摩而变化成猴子。哈努曼不是风神之子,而是爱神的化身。等等。

 

2.故事情节和结局的不同

十车王原是迦尸国王,后来到阿逾陀。因此,罗摩和罗奇曼不是生于阿逾陀,而是迦尸。十车王之死在罗摩自楞伽岛返回之后。

罗摩和罗奇曼不是跟众友仙人去参加遮那迦王选婿大典的,而是应邀去保护祭祀的。除了悉多,罗摩还娶有七个妃子。

那罗陀的激将法导致罗婆那抢劫了悉多,而不是受他妹妹巨爪的蛊惑。悉多被劫的地点在瓦拉纳西附近的林中。

哈努曼是变成黑蜂去楞伽岛的,他没有打探到悉多的消息。

杀死波林和罗婆那的是罗奇曼,不是罗摩。

罗奇曼因病致死,死后入地狱;罗摩把王位传给罗奇曼之子地月,自己出家修行,最终升入天堂。等等。

以上仅是一部分显著的例子,其他不同之处尚多。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是由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是耆那教有自己的罗摩故事传统,二是华峰自己根据耆那教的需要而设置、改编的。

在华峰之前,至少有三位耆那教徒写过罗摩故事:一位是大约公元1世纪的维摩罗·苏利(Vimala Suri)用俗语写有《莲花本行》(Pauma Cariu);第二位是7世纪的罗毗舍那(Ravishena)用梵语写了《莲花本行》(Padma Carita);第三位是89世纪的自在主用阿波布朗舍语写的《莲花本行》。华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自在主的影响,把罗摩塑造成力天,把罗奇曼塑造成伐苏提婆。但也有印度学者推测,华峰和自在主的罗摩故事来自两个传承,华峰的来自白衣派的诗人德贤(Gunabhadra)的《后往世书》。[xiv]

总之,这些不同之处主要反映了耆那教的两大理念:一是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二是不杀生的原则。

 

(三)黑天故事

在华峰的《后往世书》中有12章(第8192章)是《诃利世系往世书》,即黑天的故事。

与罗摩故事的写法不同,华峰的黑天故事与印度教传统的黑天故事大体一致,没有很多变动。主要的变动是将黑天认作耆那教的“伟人”之一。而幼年黑天的顽皮与狡黠、少年黑天的风流与勇健,既与印度教的传统相一致,又写出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少年黑天与牧区少女们一起嬉戏的一个场景,华峰是这样描写的:

有时追得牛犊乱窜,

有时把奶罐给弄翻,

他在风中表演挤牛奶,

把她们的搅棒给折断。

他在这边一捣乱,

那边牧女也疯颠。

追他赔偿搅乳棒,

不要新棒不要钱,

只要他来乖乖站,

让她们每人抱一遍。

淘气牧童满身泥,

白色胸衣被污染。

脱下胸衣无顾忌,

下河洗洗晾晾干。

作为美少年的黑天,深受牧区女子的爱恋,她们喜欢黑天在她们劳作的时候前来捣乱,也希望有个借口来与黑天拥抱。在黑天面前,她们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裸露身体。

再如,一天,暴风雨向牧区袭来,如果发下洪水,将给人们带来灭顶之灾。此时,黑天挺身而出,举起牛增山,为牧民遮风挡雨。诗人这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

飞沙扬尘,大树撅根。

暴风才去,暴雨倾盆。

河水涨满,水流滚滚。

可怕的洪水就要来临!

 

三、《龙王子传》

 

《龙王子传》(Nagakumara Cariu)是一部本行诗,用阿波布朗舍语写成,是已知华峰著作的第二部。

《龙王子传》共9章。开头部分说诗人是奉南纳之请写此书的。诗中描绘了古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情况,说教祖大雄在那里坐夏的时候,国王门齿向他请教“吉五”[xv]斋戒的重要性,大雄的弟子乔答摩·群持讲述了关于“吉五”的典故,并由此引出了龙王子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龙王子(Nagakumara,音译那伽鸠摩罗)经过多次婚姻,又经过多次战斗,最后坚持“吉五”斋戒,修炼得道,获得解脱。

故事是这样的:

摩揭陀国卡纳卡城(Kanakapura)国王遮衍陀罗(Jayandhara)有王后名大眼(Vishalanetra),生子名吉持(Sridhara)。

一天,一个神秘的商人给了国王遮衍陀罗一张画像,这画像是吉里纳尔国公主波利特维·黛维(Prithvi Devi,意为大地女神)的。国王非常喜欢这画像上的人,就同公主结婚了。后来才知道,那个商人就是因陀罗变化的。

波利特维·黛维当上二王后之后,对大眼王后的显赫地位产生嫉妒。一天,当国王和大眼王后在花园中娱乐时,二王后到耆那教庙里去,听了庙中牟尼的教诲,并接受了他生儿子的祝福。不久,二王后果然生了个儿子。又有一天,国王和二王后带着儿子去庙里看望牟尼。这边正和牟尼说话,那边儿子掉进井里。井中有龙,保护了王子,并把王子带进龙界。由此,王子的名字便成了龙王子。后来他与龙女结婚,在龙界住了一些日子后返回大地。他看到自己的母后正在受苦。因为受国王惩罚,龙王子母亲的所有首饰都被解除没收。龙王子为了让母亲拥有首饰,就去赌博,赢得很多首饰回来。国王听说,就把王子叫来,和他玩骰子赌博。赌的结果是国王输掉了一切,连同国家也输掉了。但龙王子只拿走了母亲的首饰,其余的都归还给了国王。龙王子的异母兄吉持嫉妒弟弟,想用疯象杀死他,结果,龙王子轻而易举地制伏了发狂的大象。

龙王子结过多次婚,但他只爱其中的罗其米摩蒂(Laksmimati),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便向庙中的牟尼请教原委。牟尼告诉他说,因为他们两个人前生在吉五斋戒时有过誓约,所以有今世的姻缘。于是,牟尼又讲述了吉五斋戒的规则。龙王子从此坚持吉五斋戒,在度过了很多幸福的时光之后,最终去修苦行并解脱升天。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显然最初来自民间传说。经过耆那教徒的改造,成为耆那教的故事,其中的龙王子也成为一代转轮王了。

按照印度的审美原则,故事中有嫉妒、英勇、温情等多种情味。还有地下城、龙界等富于想象力的描述。

四、《贾斯诃罗传》

 

贾斯诃罗,阿波布朗舍语Jasahara的音译,梵语作Yashodhara,音译为耶输陀罗[xvi]。因此,《贾斯诃罗传》(Jasahara Cariu)又叫《耶输陀罗传》。这是华峰的第三部著作,大约写于公元972年,共4章,主旨是反对杀生献祭。这个故事深受耆那教徒喜爱,曾被多个作者用俗语和梵语改写过,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华峰的《贾斯诃尔传》。其主要情节如下:

一天,一名迦波利迦派[xvii]出家人白罗婆难陀(Bhairavanada)来到罗阇补罗(Raajapura)城。国王听说他名声很大,便把他召至跟前,要求他传授飞空的法术。白罗婆难陀说了修此法时礼拜女神的仪轨,其主要程序是要以一对童男童女作为牺牲到女神庙献祭。于是,国王下令群臣在城里四处寻找符合条件的孩子,要把他们抓来。有一对首陀罗孩子被带到国王面前,他们是耆那教苦行者苏达多(Sudatta)的弟子。由于看到这两个孩子天真可爱的面孔,国王便没有下令杀他们,而是询问他们的身世。他们就把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自己前生几世的故事都讲了出来。原来,这两个孩子中,男孩的前生是耶输陀罗,女孩的前生是他的母亲。当初,耶输陀罗的母亲为了祝福自己的儿子而杀鸡供神,结果是一次次转生为鸡、蛇等动物,受尽轮回之苦。不同的业行也使他们有时转生为人,有时是夫妻,有时是兄妹,有时是母子。他们说,现在的国王和王后也像他们的前生一样是成双成对的。听了这一切,国王非常后悔。最后,国王、王后和白罗婆难陀一起去见首陀罗孩子的老师苏达多,接受了耆那教的教诲。

有印度学者说:“整个故事像香蕉的叶子一样层层叠叠,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像这样一生套一生的故事在阿波布朗舍语文学中再没有第二个。除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宗教说教外,里面的故事都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国王们的权谋,男人和女人偷情,以及欺骗、杀戮、偷盗等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揭露。”[xviii]

但有的学者评价很低,认为这部诗“描写手法因袭俗套,没有任何创新;语言急促而缺乏表现力”。[xix]

总之,华峰作为耆那教的虔诚信徒,在利用文学的工具宣扬自己信仰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他的作品中有丰富的耆那教神话传说,也有采自民间的传奇故事。他所写的罗摩故事和黑天故事为研究印度两大史诗提供了另类的版本。因此,华峰的著作对于印度古代社会、宗教、民俗、语言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本文的撰写,曾得到印度在华工作的专家Dr. Rakesh Vats的帮助,特此鸣谢

 


[i] 华峰,阿波布朗舍语,Pupphayanta;梵语,Pushpadanta,音译普什帕丹特。

[ii] []查尔斯·埃利奥特著、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20页。

[iii] 婆罗多,Bharata,印度历史上叫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他是其中之一。他大约在959年之前就担任了拉什特拉库塔国的宰相,直到965年,此后或者去世或者弃位出家苦行。

[iv] 南纳,Nanna,婆罗多的第三子,曾任拉什特拉库塔王朝内务大臣。

[v] 阿波布朗舍语,Apabhramsha,一般认为,是印度中世纪俗语的一种,但也时常将它与梵语(Sanskrita)、俗语(Prakrita)并列,以示区别。

[vi] 参见[]普列姆·苏曼·耆那:《耆那教文学的文化基础》,斋普尔,1995年,第8099页。

[vii] 本行,阿波布朗舍语作cariu,梵语作caritra,或carita,意思是“传记”或“传”。

[viii] 自在主,Svayambhu,音译斯瓦扬布,89世纪耆那教大诗人。关于自在主其人其作,笔者有另文介绍。

[ix] []坎代尔瓦尔:《阿波布朗舍语文学与文法》第42页,阿格拉,1974年。

[x] [] 纳姆瓦尔·辛赫:《阿波布朗舍语在印地语发展中的贡献》,阿拉哈巴德,1971年,第189页。

[xi] 门齿王,Srenika,音译室赖尼迦,印度古摩揭陀国国王。

[xii] 此婆罗多为印度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xiii] 吉罗娑山,Kailasa,喜马拉雅山的一座山峰,印度教神话中湿婆大神的住地,耆那教神话中则成为初祖雄天的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