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1478年明朝中文小说中的蒙古英雄史诗母题

 

[]瓦尔特·海西希著

 

刘迪南、贾维、刘丽、郭西宁译

 

《花关索传》是一部关于花关索的历险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1967年从上海的一个贵妇人墓中挖掘出土了1478年的木刻版《花关索传》以及1471年、1472年和1479年的其他印刷物。木刻版虽然表面破旧,但与其他木刻版相近,具有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特点。散文部分的一些地方重复。在敦煌发现的文献中,有该故事的由更早的说书人叙述记录的文本。我们通过与《花关索传》的比较而得知,蒙古史诗和19世纪东蒙古本子故事显示了中国(汉族)和蒙古(蒙古族)在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使用着相同的叙事方式,因此我们才有可能研究他们之间的母题之相互影响和转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分析的下列母题引自金葛儿翻译的《花关索传》英译本。[1]

出生时没有父亲

作为一个弃儿的童年生活

注定随道士学道

用一颗连根拔起的树作武器击退劫匪

寻找离去的父亲

凭胎记母子相认

战斗和英雄业绩

与新娘的战斗

将十二个劫匪收归门下

有超凡能力的助手

水中寻宝剑

夫、妇、子意外相聚

神奇的箭

从腿上割肉为关羽充饥

《花关索传》有一个介绍性的部分,使读者了解汉代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事件。汉代的历史和《三国演义》都是《花关索传》的根据,这从15世纪起就为中国的说书艺人应用的历史背景提供了证据,今天蒙古人的“本子故事”说唱者仍然使用着类似的历史背景。《花关索传》在开篇之后就描述了花关索打的二十四仗,这可能会让人感觉到《花关索传》是属于武侠类的传记文学,但这不是这部故事叙述的真实性质,更确切地说这个故事是讲述英雄力图寻找自己失散的父亲和与父亲相认的经历,又是“紧密维系在家庭周围的各种母题的形式”。

这个故事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几乎全家都被一些令人恼怒的统治者所杀,随后有为数不多的家庭成员死里逃生。这一题材也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其他小说中。譬如,近代的蒙古“本子故事”的说唱者如蒙古的《五传》的改编本。[2]一个或两个孩子死里逃生,长大后成为主要的勇士或起义军领袖(之子),挽救了整个江山。这种基本模式在《花关索传》中以一种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形式出现。《三国演义》集合了关羽最根本的一些东西。《花关索传》由解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决定“灭家人以成大业”开始,张飞杀了关羽全家十八口人,出于恻隐之心放走了关羽的大儿子关平和关羽怀孕的妻子胡金定。胡金定回到娘家后生下了关羽的次子,这第二个儿子就是花关索。英雄出生于父亲离弃之时,或者在父亲失踪或死亡之时出生的主题是蒙古口头文学的传统主题,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对当时蒙古连绵不断的战争、打猎和旅行商队状况的一种反映。尽管在这篇文章中我不能穷尽所有的有关这一主题的变体,但我将在有限的观察中尽量多反映一些重要的内容。通常是英雄扔下他的妻子去打仗,而这时他并不知道妻子已怀孕,正如广为流传的史诗《汗哈冉惠传》(Kan Kharangui)和新疆的某些《江格尔》篇章。有鉴于父亲对他漠不关心的现实原因可知,父亲的离去与英雄出生的现实不可能有太深的联系。

有关明成祖的蒙古血统的传说提供了一些先例。传说中提到成祖的母亲与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妥欢铁木尔怀上成祖,并一直到明太祖称帝后才生下他。

在蒙古文的历史章回小说中,中国英雄薛丁山也是出生于父亲不在的时候,蒙古本子故事《大西凉》根据蒙古文翻译小说《大唐演义》的故事——《平定西凉》而改编过来的,讲述了薛丁山出生于父亲薛仁贵征东辽的时候。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主题在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传承。

 

英雄的弃儿童年(Mot.L112.2

 

《花关索传》中英雄出发找父亲之前有两个主题:一、作为一个无名的弃儿成长起来;二、师从一个隐居的道士。

先看第一个主题:当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在外祖父家长到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母亲到邻村看灯的时候走丢。在蒙古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中,命中注定成为超凡的英雄的主人公在小时候都是以孤儿的形象出现的。英雄通常被遗弃,或在突然的风暴中与父亲失散,或在敌人侵袭后与父亲失散。在卫拉特蒙古史诗《江格尔》中,英雄在少年时代就是一个可怜的孤儿。在《格斯尔》中,英雄也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孤儿。尽管最伟大的统治者成吉思汗没有被称做孤儿的记载,但在古老的《蒙古秘史》中描述了年轻时候的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在失去父亲后的贫困、受迫害、流离失所,最后成为一个伟大君主的过程。《蒙古秘史》中也包含了13世纪早期有关弃儿主题的叙述方法。在《蒙古秘史》第114节记载:“兀都亦惕·蔑儿乞惕人惊慌逃走时,在他们的营地上遗弃了一个名叫曲出的五岁男孩。他戴貂皮帽子,穿母鹿蹄皮靴子和边缘缀以水獭皮的无毛皮衣。他目中有火。我们的军队拾得了这个孩子,作为献礼送给了诃额伦母亲。”在《蒙古秘史》的后续章节最末提到这个人,这说明它是基于历史而套用了某些文学母题。这一母题最后的历史样本是康熙皇帝的儿子的“传说”。康熙皇帝的卫拉特敌人噶尔丹抚养了康熙皇帝的儿子,最后这个孩子按康熙的旨意谋杀了噶尔丹。

在中亚史诗和宗教传说中都可以找到关于弃儿命运的主题的各种各样的描述。其中关于唐代英雄骑士刺客的中国历史小说对蒙古的本子故事《五传》以及相似的蒙古作品产生了影响。新的调查者在后来的著作中讨论了中亚和蒙古史诗中弃儿或从被迫害的家庭逃出来的人接受超自然的或神的力量,即道教的代表。这一点在《花关索传》中也有所印证。

 

命里仙师(Mot.D1711

 

小关索在灯会上与家人走散,被一个姓索的员外带回家。索家收他为养子,起名小索。索家供小索上学,对他珍爱有加,视同己出。索家早年曾答应一个道长,将一个儿子送给他作徒弟,但当道长来索家要人时,他们将收养的关索交给道长,而留下了亲生儿子。关索被道长带到在山中隐居的地方,并在那里接受兵法、道德和医术的训练。在关索十八岁那年的春天,道长秘密安排让关索如预先注定的那样回到凡尘。他派关索去山中寻找从一块奇石中流出的水。那时正值三月,关索看到许多人都按习俗在给父母扫墓,这使他在孤独的人生中第一次想起来要问关于自己亲生父母的事情。

19世纪晚期的蒙古小说中都有三月扫墓的情节,此时的蒙古小说多是模仿中国章回小说,如《羌胡传》和《送子会》。在此类小说中,总会在与关索相似的男孩身上虚拟一种灾难,使之与家庭分离,从而走自己的路。

在《花关索传》中,小索从山中背回满满一桶水给师父,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伙强盗向他要买路钱,身无分文的关索只得动武。他拔起一棵树当武器(见下一节),把强盗头目和他的喽罗们打得落荒而逃。关索回去一见到师父,便问他父母的事情,于是师傅把他送回家,让他了解更多的情况。

相似的母题在19世纪的《五传》以及由东蒙古的吟游说书艺人创作的一些近代故事中也很多。在这些故事中,有权势的大家庭的孩子被一位神仙教育成人以后,被安排遇到灾难,然后回到现实生活中,成为政治或军事上有影响的人物。

我们在1986年记录下的《第十五代唐朝演义》,是由盲说唱艺人达瓦仁钦演唱的。[3]故事是达瓦仁钦从他的老师——同样是盲说书艺人——满亮(19201965)那里学来并改编的。[4]在这个故事里,元帅的两岁女儿被风吹到云南山里一个神仙隐居的地方,长大成人后又被送回来协助她的父亲。更明显的是,《平定西凉演义》的蒙古译本中的某些情节吸收了关于薛家的小说的许多特色。在这个故事中,著名将军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师从于一个住在云蒙山水帘洞中的神仙(道士),当唐朝的军队要征服西凉遇到困难时,神仙告诉徒弟(那时薛丁山和小关索同是十八岁)他的家史,以及他命中注定的任务——支持皇帝并保护他的母亲和姐妹。同时告诉薛丁山,在哪里可以找到马、他父亲的“飞剑”和一张可以保护他不受邪恶道士黑巫术迫害的猿皮。找到这些东西后,薛丁山又回到师父面前,师父让他闭上眼睛,只一瞬间他就已经离山很远了(第六回)。

童年时拜仙为师(Mot·D1711)的母题在19381939年由丹麦学者K.格伦贝赫记录的《江格尔》中产生了一些变化。在一部题为《赛音伊如格勒图汗》的故事中,有一个叫做塔宾伯勒格图的孩子(Tabin Belgetu)。他的母亲结婚很久后才生了他,所以父母对他十分珍爱。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身着道袍的人,在为一个隐居莲花山的神仙化缘,出于好奇,他一直跟着那道人来到山里。实际上这个道士正是神仙派去找这个男孩的,塔宾伯勒格图命中注定将成为神仙的徒弟。他的父母很悲伤,觉得他们的孩子一定是丢了。塔宾伯勒格图从十一岁起就开始道德和武功的训练。当几个邪恶的魔王攻击他的王国时,伯勒格图被送回家,并用魔法战胜了怪物。伟大的国王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却像其他仙人一样骑着龙回到山里去了。在与世隔绝的山中他忘记了凡尘。然而,神仙却要伯勒格图回到自己的国家帮助国王打败敌人(和上文提到的此类母题一样),并传给他战胜敌人的魔力。最终,伯勒格图与国王的女儿结婚了。因为破了色戒,他将永远无法返回山中,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皇宫了。

这个故事和上述故事的相似之处说明《江格尔》的演唱者很熟悉本子故事中的母题,还说明19世纪三十年代末,这种形式的口头文学在《江格尔》史诗流传的地区也很流行。

另一个时常被吟游说书艺人吟唱的情节是:当徒弟受到病痛折磨时,神仙师父就会神秘地出现,并将徒弟治愈。因此当关索离开师父15年后,得了疟疾时,师父就神秘地来到他的身边,给他服用长生草制成的药,三副药服下,关索痊愈了。师父也在他痊愈后回到山里。

 

拔树作武器(Mot. F614.2

 

在这些故事中通常喜欢安排主人公拔起一棵树当作武器,以此来显示其超人的力量。在《花关索传》中,作者就安排这样的情节,用以象征花关索勇士生涯的开始,后来他也确实成了战无不胜的勇士。这种母题在中国小说中不多见,然而在蒙古小说(故事)中却十分常见。鉴于这种母题在布里亚特以及北蒙古的传说和古老神话中的频繁出现,北亚很可能是该母题的起源地。

1905年记录的布里亚特史诗《叶仁赛》(札木察拉诺 1913-1918年记录本;鲍培1980年翻译本, 5-7)和《布库·哈喇·胡布根》(乌兰诺夫1972年记录本;鲍培1975年翻译本, 5-117)中,为了显示主人公超人的力量,史诗艺人安排他拔起一棵大树,并将树拖在马后,为后面的军队开辟出一条大路。他还用树作武器,打死蟒古思恶魔(鲍培1980, 3036行)。这种情节同样出现在蒙古史诗《汗哈冉惠传》中。主人公汗哈冉惠和他的弟弟乌拉岱(Ulaadai)假扮成流浪儿,在可汗的好汉三项比赛中嘲弄大力士沙尔海和阿尔海兄弟, 沙尔海被激怒,拔起一棵大树朝汗哈冉惠的脖子打去, 汗哈冉惠毫发未伤,倒是那棵树被震成了碎片,他超人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5]这个母题在喀尔喀蒙古短篇史诗《阿尔泰·孙本胡》中有些变化(G·J·兰司铁在20世纪初从一个喀尔喀人那里搜集到)。这部史诗中,蟒古思的两个手下阿尔盖(Arghai)和查尔盖(Tsargai)用连根拔起的松树给了十三岁的英雄致命的一击。[6]

两个巨人沙尔海和阿尔海属于从中亚突厥到西方史诗中的传统人物,这再次证明了我们提出的此类母题是由北亚起源的假设。在由西蒙古乌梁海的史诗艺人乌力吉演唱的史诗《珠拉·阿拉达尔可汗》中,英雄把一棵连根拔起的松树当作制服野骆驼的鼻针。[7]但是树木与人的力量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不是与北方的树木崇拜有关系呢?蒙古人就很崇拜松树、柳树、桦树、檀香等等。[8]对这方面的研究显然还不够。

 

寻父记(Mot. T 621/Type 6.1.3.2

 

在花关索的一再追问下,他的养父母终于告诉他,他母亲叫胡金定,他的父亲是汉朝名将关云长。还告诉他,他是代替养父母的亲生儿子被道士带走的。索家自己也是最近才知道了花关索亲生父母的姓名。于是索员外陪着关索找到他亲生外祖父的家。

在蒙古小说(本子故事)中关于“遗腹子对于未知的父亲的疑问”(Mot, HB81.1)的母题中,孩子对于父亲的好奇往往是被伙伴们的嘲笑激起的。孩子寻找未知父亲的母题出现在蒙古史诗、英雄故事以及中国的神话或仙话中,且差别不大。这个母题还出现在突厥的传说中,比如在突厥——阿尔泰山旁一个说突厥语的库克·满苏克部落地区流传的《勇士哈喇吉·加拉吉》。这个故事中,有个叫吉嘎勒(Jigal)的男孩在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得知他一直叫作爸爸的——哈喇吉其实是个骗子,他杀死了吉嘎勒的亲生父亲加拉吉,并霸占了勇士的妻子——吉嘎勒的母亲。年轻的吉嘎勒开始四处寻找亲生父亲的尸体并伺机报复,最后他终于救出了被埋的亲生父亲,并杀死了哈喇吉。

 

胎记认亲(Mot.H51.1j M1381.1

 

正是由于关索对外祖父的寻访使他后来和母亲团圆了(Mot. H80H162H731)。小索希望外祖父允许他认祖归宗,然而外祖父认为小索身材矮小,但其父却身材高大,这种体形上的差异使外祖父拒绝承认小索。其母不同意外祖父的想法,当她看到小索耳后的胎记后便不顾外祖父的反对,与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相认。从此,小索把师父的“花”姓,父亲的“关”姓,和养父母的“索”姓综合起来,起名“花关索”。

胎迹认亲,这个普遍的母题在中国及蒙古的传说故事中都能找到。[9]在上文提到的《第十五代唐朝演义》中同样有这样的母题,这个母题被用于唐代一个虚构的故事中。元帅失散多年的女儿遵照师命回到父亲身边。父亲通过她脖子上三个像血滴的胎迹认出了女儿,中间的一个胎迹就像一只凤凰。

在蒙古传说中也基本相同,那些寻找亲生父母和解救被敌人或者被蟒古思恶魔抓去做奴隶的妇人的勇敢的男孩们,都是通过他们背上、脖子上或眉间的或蓝或黑的胎迹与父母相认的。例如史诗《阿拉坦·嘎鲁·胡》、《阿尔泰·海拉赫》、《阿拉坦·孙本·莫日根·胡》等。[10]

 

战斗和英雄的业绩

 

回到家与母亲团聚后,花关索的侠客气概立即经受了第一次考验。一座座群山围绕着他外祖父的土地,一群流浪的歹徒下山来威胁说,如果交不出他们所要的金银财宝,他们就将洗劫整个村庄。关索生平第一次带上外祖父的武器,与强盗的两个头目激战了三十个回合。他迫使这两个头目及他们的喽罗服从,在他们发誓要效忠于他并组成他的第一支军队后,饶恕了他们的性命。

这场胜利成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关索后来又参加了二十三场类似的战斗。《花关索传》的作者提取下列要素:威胁,组建军队,首领的装备,回敬冒犯者,夸耀,战斗,英雄的胜利,盛宴。这一系列要素遵从了同一模式,与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蒙古诗人对中国的侠客故事的改编和发展中的两军首领战斗的诗意的介绍相类似。

押韵的蒙古史诗的主题更加详细:

    4.8:英雄的武装

6.2.2:备鞍等战斗准备

10.3:敌人的到来

10.4:愤怒、试图杀死对手

10.5(7.4):相遇、质问、冒犯

10.6:战

                   10.6.5英雄的胜利

 

10.6.6:恳求宽恕                 7.5.5:服从的话

 


10.6.7:拒绝、最后的话          7.5.6:情同手足

 


    10.6.7:杀死敌人                      成为整体

 

15世纪重印的一本中国著作中,以上结构顺序暗示了这种诗体结构的早期面貌以及历史事件的普遍存在性。

 

与未婚妻的战斗(Mot.H345

 

《花关索传》中对于花关索与强盗头目勇敢的女儿——三娘之间战斗的描写,属于对求婚者进行考验的古老而又普遍的主题。就像在家门外石碑上所宣告的那样,她将和能在战斗中打败她的那个求婚者结婚。这种男女不分的规矩使三娘更像一个更早期社会中的如布鲁恩希尔特那样的女性。当然,三娘在战斗中主要目的是保护她的父亲和兄弟,相似的还有在蒙古史诗、英雄故事及《格斯尔可汗传》系列中出现的“乐于助人的姐姐”形象。

由蒙古文《格斯尔可汗传》故事改编而来,并由巴林说书艺人罗布桑演唱,于1984年记录的文本中,叙述格斯尔可汗如何成功经过三次考验之后,得到龙王的女儿诺尔苏格玛。在这一文本中,格斯尔可汗的妻子的形象并不是其他较为经典的蒙古格斯尔故事中的格斯尔可汗的配偶——阿日鲁高娃。

求婚者和未婚妻之间的决斗,这一浪漫的形式符合蒙古本子故事中对决斗的描写。15世纪《花关索传》出版时,仍然保持了当时的现实情况。就连建立在专门的故事演唱者口头传播基础上的明代小说——《水浒传》中,也讲述了女将扈三娘相似的战斗故事。当宋江的手下试图洗劫地主的地盘时,他们遭到了勇敢的三娘的反击。她击退了头目王英,但后来还是被另一个勇士俘虏,最后她嫁给了王英。

《花关索传》中,关索与三娘决战的一部分是比赛用四支箭射钱币上的四个字,并用第五支箭射中钱币中间的孔。由清代乾隆年间的陈端升所著的小说《再生缘》改编而来,并由内蒙古说书艺人巴拉吉尼玛演唱的本子故事《凤凰传》中也有对求婚者进行考验的内容。在敦煌发现的一部隋朝的写本中,描写了一个匈奴特使与一个中国将军之间的战斗,由劈开向自己射来的箭来决定胜负。这显示了中亚以及西藏地区在这一母题上有相似之处。

《花关索传》中还有另一个关于故事演唱者描述勇敢的女将的例子。关索在去看他父亲的路上被两个女将截住。这两个女将一个十八岁,一个十六岁。她们命自己的军队堵住了英雄的去路,关索击败了她们并娶她们为妻。在所有例子中,《花关索传》中被打败的女将均服从英雄,说:“放过我吧,我愿为您铺床,为您更衣。”

 

请求宽恕和后来的统一

 

仔细观察《花关索传》会发现这样的例子:英雄从前的敌人请求宽恕,并要求英雄把自己当作低贱的奴仆来使唤。英雄饶恕了敌人,同时英雄的力量不断强大。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战败的敌人说:“如果您赦免我,让我活下来,我愿意像马夫和男仆一样侍奉您。”这个例子中提到了敌人希望成为英雄的马夫或男仆以得到宽恕。《花关索传》还记录了这样的事情:胜利的英雄被敌人以及属下称为“大哥”。

请求宽恕和服侍英雄这一母题,在蒙古英雄史诗中经常出现,而在《花关索传》中这一母题被限制在更短的篇幅中表现出来。在蒙古传统中这一母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下表中所显示的一样。

 

蒙古史诗名称

马夫

羊倌

牵马人

放马人

套马人

仆人

奴隶

朋友兄弟

随从

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