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泰戈尔戏剧近年来上演情况

 

 

魏 然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生)

 

根据孟加拉主流网站的评述,自孟加拉建国以来,泰戈尔的剧作 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 一直常演不衰。[1]2005312日,孟加拉国内较有影响的Nagarik剧团在首都实验剧场(the Experimental Theatre)上演了《泰戈尔三联剧》(Tagore's Trilogy)。[2]在体裁方面颇有争议的三部独幕诗剧《迦尔纳和贡蒂》(Karnakunti-Sambad or Dialogue Between Karna and Kunti)、《离别时的诅咒》(Viday-abhisap or The Farewell curse)、《甘陀莉的祈祷》(Gandharir Abedan or Appeal of Gandhari)同台上演。众所周知,泰戈尔并未将这三部剧作统称为“三联剧”。对此,本剧导演Ataur Rahman解释道:“如果按照戏与戏的关联性来说,那它们算不上三联剧。但是泰戈尔所有的抒情剧(lyrical-plays)都关乎一个主题——人类道德的衰退,所以这次改编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当然,三个剧本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联系——它们都改编自大史诗《摩诃婆罗多》。

《迦尔纳和贡蒂》是演出的第一幕。般度族将军阿周那的母亲贡蒂在修行时与太阳神苏利耶交合产下一子,为了名誉,她只能将儿子遗弃荒野。谁料多年之后弃子迦尔纳长成一位骁勇的武士,在阿周那的死敌难敌帐下效力。决战前夕,迦尔纳坐在恒河的堤岸上向着落日冥想,他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妇人。他得知这位妇人便是他的母亲贡蒂的时候,他的敌人也就成了他的兄弟。武士的荣誉、对阿周那的怒火顷刻间变得毫无意义。最终,迦尔纳与母亲诀别,重新戴上了他的头盔。饰演迦尔纳的孟加拉演员Rajib依照泰戈尔的诗句,将台词念得不温不火。为了营造第一幕的战场氛围,舞美设计师Shaiful Islam布置了战车、圆盾、箭矢等等道具。第二部分《离别时的诅咒》的故事背景是一场诸天神与诸天魔的战争。天魔的祖师太白仙人善起死回生之术,于是天神派遣少年云发潜入太白仙人弟子中间,偷学仙术。求学期间,他与仙人的女儿天乘暗生情愫。本剧的场景就发生在云发学成绝技,重返天国的时候。苦心暗恋的天乘为他饯行,并吐露心曲。但是薄情寡义的云发婉言回绝,天乘大为不快,发下诅咒。孟加拉当红电视剧演员Aupi Karim Gazi Rakayet饰演了天乘和云发。《甘陀莉的祈祷》是“三联剧”最后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分。主要人物甘陀莉——持国百子的母亲——向天神哭诉儿子们的不平遭遇。

       《牺牲》被泰戈尔戏剧的英译者和研究者汤普森(Mr.E.J.Thompson)誉为孟加拉文学中最伟大的戏剧作品。200525日,在南印度奥洛维尔Auroville——世界上第一个地球村——奥洛维尔剧团(ATG)上演了《牺牲》一剧。[3]这个剧团已经有十年的演出历史,其创作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因而选取的剧目也颇具“地球村特色”。此次演出泰戈尔的作品,导演、剧团的灵魂人物Jill Navarre阐述了他的创作意图:“在这个战祸频仍的世界上,人们苦思冥想却依然不得不以暴制暴。于是《牺牲》这个故事显得意义重大。贤哲王领悟到他应该帮助民众看到还有另外的选择,迦梨女神并不需要鲜血祭奠。一个孩子的呼唤开启了他的心门,指引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为了往世无尽的恐惧与流血,我们应当悔罪。当然,他马上遇到了阻挠,众人不愿放弃敬神的老路。问题摆在眼前:他是否有权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民众?势单力孤者能否成功?我们怎样才能抛却那些旧习与执念?”演出中蕴含的反战之声呼之欲出。

近年来欧美演出的泰戈尔戏剧似乎更集中在他的几部经典剧目上。演出团体多半来自孟加拉或印度族裔。20018月,在纽约曼哈顿的“国际边缘戏剧节”(International Fringe Festival),孟加拉剧团Charanik搬演了泰戈尔的《邮局》(Dak Ghar, or The Post Office)。[4]剧团的艺术总监Saleque Khan毕业于印度国家戏剧学校(National School of Drama)和纽约大学,他曾经执导过多部泰戈尔戏剧。

       演出当天,座落在纽约唐人街的1-90-6剧院(Theatre One Ninety Six)座无虚席。导演特意将泰戈尔笔下的印度寓言放置在一个宏观的国际背景下。于是故事发生在1942年华沙一个犹太区,主人公小男孩阿马尔(Amal)全家马上就将被带到纳粹集中营。舞台深处,法国电台广播隐隐传来巴黎即将沦陷的消息。导演邀请来自不同民族的儿童演员参加演出:本剧共有三幕,而阿马尔也由三位小演员分担,他们分别来自拉美、南亚和中国。由于剧场地处唐人区,“卖酸奶的”一角变成了卖冰淇淋的中国佬。主创人员不愿接受阿马尔最后死去的结局,所以在演出最后一景,阿马尔与孩子们在儿童天堂里舞蹈。现场观众接受了这种阐述并为之喝彩。

       此次演出共计五场,由纽约泰戈尔协会(Tagore Society of New York)策划,这个组织是海外历史最悠久的孟加拉人社团,由Prafulla Mukherjee1958年创建。2002年他们又组织外百老汇(off-Broadway)演出了泰戈尔的《国王》(King of the Dark Chamber)。

在演出档期,《纽约时代周刊》(New York Times)发表文章介绍本剧,认为这次演出在两方面非常成功:首先,这次演出是对国际边缘戏剧节上泛滥的性与精神错乱的反拨,《邮局》让观众体验到了温馨、和谐的人道主义;其次,它真正体现了国际性。文章最后追忆了那场著名的论争:泰戈尔与爱因斯坦促膝而谈,探讨宇宙的最终真理是否可知。

20057月,伦敦的泰戈尔协会组织演出了舞剧《蚁垤的天才》(Balmiki Prativa)。[5]演员由几位职业舞者和伦敦的泰戈尔迷们(Tagoreans)组成。本剧的音乐独具匠心。《蚁垤的天才》是泰戈尔最早的戏剧尝试。当时,他年方二十,刚刚从英国游历归来。他对印度音乐与欧洲音乐的异同颇感兴趣。原剧中蚁垤匪帮的合唱就改编自两首英国歌曲,森林女神的咏叹具有爱尔兰风格。当然,大部分配乐还是印度传统音乐。本次演出,导演Haimanti Shukla要求演员们学习、演唱泰戈尔谱写的歌曲,令伦敦观众耳目一新。舞台上重重叠叠的树木构成森林的效果,一束红光投射在迦梨女神的秘仪符号上,更增添了怪诞、不安的气氛。


[1] 孟加拉国内演出泰戈尔戏剧情况主要摘译自孟加拉英文网站www.thedailystar.com

[2] 参看www.thedailystar.net/2005/03/14/d503141403121.htm

[3] 参看www.auroville.org/art&culture/theatre/av_theatre.htm

[4] 参看文章《泰戈尔依旧风靡纽约》,Indo-Asian News ServiceSeptember 10, 2001 http://www.rediff.com/us/2001 /sep/10us1.htm

[5] 参看文章《泰戈尔魔力横扫英伦》,Spreading the Magic of Tagore in UKBy Supatra Chowdhury www.swaveda.com/ blog.php?mnthyr=200512&action=show&id=36 - 2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