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莫拉维的《玛斯纳维集》及其现实价值

 

 

张晖(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一、关于莫拉维的《玛斯纳维集》

 

莫拉维生于1207年,逝于1273年。全名叫做莫拉那·贾拉勒丁·穆罕默德·莫拉维·巴尔希(Molanā Jalāl-ol-din Mo’hammad Molavi balhi)。“莫拉那”,意:大毛拉,大学者;“贾拉勒丁”,为本名;“穆罕默德”,为教名;“莫拉维”,以“毛拉”为职业者;“巴尔希”,生于巴尔赫的人。他亦被称作鲁米,或贾拉勒丁·鲁米。这是由于他在年轻时便来到东罗马帝国领地科尼亚(gonie,现在土耳其境内),直到去世一直生活与活动在这里。东罗马帝国当地人称作鲁姆(room,鲁米(roomi)即鲁姆人之意。

莫拉维的著作主要有两部:第一部是《夏姆士集》。这是一部抒情诗集,总计有2500首,所以又称作《伟大诗集》。第二部便是《玛斯纳维集》。这部书的写成与他的朋友霍萨姆尔丁·恰拉比来有关。

1260年著名的苏菲长老霍萨姆尔丁·恰拉比来到莫拉维面前。两人结为知己,经常一起讨论苏菲深奥的哲理。后来恰拉比建议莫拉维写一部阐释苏菲教义的传世之作。莫拉维接受了他的建议,这部书就是《玛斯纳维集》。“玛斯纳维”本是波斯诗歌的一种韵体,押韵规律是:aa,bb,cc,dd,ee……,即每一个“别特”(“诗联”)都是押邻韵。后来莫拉维便以此作为这部诗集的书名。这部诗集的创作,大都是采取莫拉维吟诵,霍萨姆尔丁记录,然后霍又将整理好的诗歌朗诵给莫拉维听,两人进行这件工作,经常通宵达旦。这部诗集于1264年完成。莫拉维十分感谢霍萨姆尔丁,称他是“真主之光”。

莫拉维是个苏菲长老。他的《玛斯纳维集》便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来阐述苏菲主义哲理和思想。

苏菲主义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倭马亚王朝(661750)末期,阿拉伯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斗争开始加剧。后来虽被阿巴斯王朝(7501253)取代,但这些矛盾并未解决,引起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的不满和困感。他们力图通过隐居和苦行来回避现实。他们蔑视尘世,在专注于与真主的沟通中得到解脱。于是在伊斯兰教内部,出现了以长时间祈祷、守贫、斋戒和冥想为特征的苦行主义运动,形成一种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苏菲主义。

苏菲主义虽然产生于阿拉伯,却在伊朗霍拉桑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扩展到周围地区。这与该地区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以致因此发生了一系列起义有关。而蒙古人入侵中亚后,使这些矛盾更加尖锐。这正是苏菲主义为什么产生在阿拉伯,却发展在伊朗的时代背景。

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伊斯兰教中的苦行主义者逐渐从单纯的苦行实践活动转而产生了思索的倾向,开始对自己的内在体验给予理性的反思,使之充满了神秘主义哲理。

苏菲主义的盛行,使伊斯兰教从注重世俗改变为强调出世,这不只是简单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修持方式的改变,更促成了思维方式的变化,致使人们的整个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发生改变。这种思想为伊朗民众接受后,便明显反映到诗人们的作品中。波斯早期的诗人,如菲尔多西(9401020),从其作品中所看到的是崇尚建立功业,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而其后诗人的作品则或多或少受到苏菲的影响。苏菲主义所反映出的则是逃避现实生活的出世思想,向往超尘绝俗,独处自省,崇尚潜心寡欲,追求内心的安宁自在,力求在静思冥想中寻找对宇宙、人生的最根本的解释。特别是有些苏菲长老也采用文学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样便形成了苏菲文学。波斯的苏菲文学,代表诗人有三位。前两人是萨纳依(10721141)和阿塔尔(11451220),代表作品分别是《真知园》和《百鸟寻王》。第三位便是莫拉维,他是集大成者。

莫拉维的《玛斯纳维》,共分六卷约3万多“别特”(联句)。这部诗集一方面囊括了苏菲主义理论的精华,精辟地阐述了苏菲思想的精髓,被苏菲主义者视为“波斯语的古兰经”,另一方面,它是将教义、教理,揉合进自己的所见所闻,乃至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中,再以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朗诵或演唱出来,给人们以教育。这是一部哲理故事诗集。这部诗集的诗歌特点是:在故事中寓有哲理,在哲理中赋予形象。由于该书内容极其丰富,因而被苏菲主义者誉为“知识的海洋”。

二、《玛斯纳维》哲理故事的教育意义

莫拉维的诗歌,哲理性很强,但是他为了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便用一些故事作引导或作比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在故事中寓有哲理”的特点。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

我们先看“罗马人和中国人的故事”。

书中写到:中国人善于绘画,罗马人谙熟哲理。两个人各有所长,进行舌战,难分仲昆。于是苏丹带他们来到一间大厅,用帷幕隔成两间,让罗马人和中国人各在一间展示自己的技艺。中国人每日作画,罗马人则不断磨擦墙壁。最后当掀开幕布时,中国人的绘画全部映现在罗马人的墙壁上。这则故事是把罗马人比作苏菲教徒。接着写道:

       苏丹带他们来到一间大厅,用帷幕隔成两间,让罗马人和中国人各在一间展示自己的技艺。              应当将心灵磨擦得明亮透澈,

              磨掉一切仇恨、贪婪和吝啬。

                           

              心灵若能每天都清除掉污秽,

              上面便能映照出真理的彩绘。

       诗中往往有大段大段的教诫内容或哲理论述。但这些论述并不枯躁、呆板。比如,在论述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时说:

某人向善于辞令的人询问:

善辨者啊!真理和谬误如何区分?

 

他揪着耳朵说:这是谬误,

眼睛是真理,惟它才使人信服。

再如,在谈到必须分辨是非曲直,明确支持和反对时,写道:

思想如果不专,分散了方向,

其价值连一把韭菜也比不上。

 

若荆棘之根吸走了理智之水,

理智还怎能结出硕果累累?

 

!应该把坏的枝条剪掉,

并浇足水,以使好的枝条繁茂。

 

倘若这两种枝条都郁郁葱葱,

只有一种能结果实 ,另一种则完全无用。

 

水若只滋养此枝条,而不管彼枝条,

最后出现怎样的差别,你将会看到。

 

何谓公正?把水给予果树,

何谓邪恶?把水给了棘刺植物。

 

莫拉维类似的诗歌很多,这些诗歌既使拿到现在,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如何结合中国情况介绍《玛斯纳维》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眼睛盯着的是信息,是市场。

古代社会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由于古代文明离我们愈来愈遥远,若欲将古代的经典重新在现代人中间制造轰动效应,是很难很难的。如果是小说或戏剧,如《三国演义》,或许还能依靠电视剧的推动,掀起一个热潮,那么对于古典诗歌该怎么办呢?比如怎样才能掀起一个“杜甫热”或“李白热”呢?如果说对于自己民族的古典诗歌,由于我们毕竟还比较熟悉,还是有可能再次成为热点的话,那么对于异域诗歌,这种可能性就极微弱了。

然而,在二十世纪末,中世纪的波斯诗人莫拉维(亦称作“鲁米”)的抒情诗歌《夏姆士集》(亦称《伟大诗集》),被选译成英文后,在美国读者中引起轰动,形成了一次“冲击波”。他的诗集竟发行50万册。以常规的思想来看待此事,简直不可思议,但的确是真的。请看20007月的一篇报道:

谁是上个世纪末在美国最畅销,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不是那些饮誉世界的当代大诗人,如希内、米沃什或者阿什伯里,也不是诗歌史上那些经典人物,而是一个对我们来说有点陌生的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即莫拉维)。一本收录了他的代表作的英译本销量达到了50万册,让所有诗坛明星望尘莫及。而且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一般文学的领域,激动的读者们组织沙龙和书友们朗诵他的作品 ,组织诗歌节或者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纪念他, 有人专门为他拍摄了影片,收录了他的爱情诗歌的CD打上了billboard20名榜单,其中朗诵他的诗歌的包括了麦当娜、黛米摩尔这样的文化巨星。已经有人把他的诗作在美国的复活与纪伯伦的重新发现相提并论。[1]

       莫拉维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歌能在美国引起巨大的反响?

       莫拉维(1207-1273,本是一位伊斯兰教领袖,信奉苏菲主义。

他在宣讲《古兰经》教义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且往往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激情来感染听众。

美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道德观念,精神世界,却十分空虚。而莫拉维的诗歌,却很好地填补了这种空虚——这便是莫拉维的诗歌能在美国引起轰动的内在原因。

       对于莫拉维的诗歌,在美国传播的情况,很值得我们借鉴。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一文中有一句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是列宁对先进青年的要求。其实不仅仅是先进青年,就一般青年,一般欲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不也需要用人类创造的知识——尽可能地用“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吗!

这“全部知识财富”指什么呢?我想应当是指:努力去了解与掌握人类当代最先进的,以及人类发展历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知识。

波斯(伊朗)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伊朗中世纪(公元1016世纪)的文学,是那个阶段世界文学的高峰,它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欧洲文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的文艺复兴受波斯文学影响较大的原因所在。

莫拉椎的《玛斯纳维》正是属于在人类一定历史阶段中,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然而,《玛斯纳维》即使被译成了中文,读起来仍然十分困难。这是由于它是哲理内容,却是以诗歌形式写出,而又是我国读者不熟悉的外国古代学者的作品,理解起来,当然会有很多困难。除专门的研究人员,一般读者那能抽出大量时间去研读它!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读者如何吸取其中精华呢!笔者认为:不妨将其中的故事译出,然后在每个故事后面添加一些原诗人的议论,这些议论当然会带有宗教色彩,尤其反映了诗人的苏菲思想。这些议论对于读者来说,一方面可以了解当时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亦可供现代人参考与借鉴。故事之后的议论,少量的亦可搀杂译者的看法,以帮助读者从这些古老的故事中吸取有益的成份。

       那么,把莫拉维的诗歌译介到中国来,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首先,莫拉维是波斯文学“四大支柱”之一*,而波斯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又有崇高的地位,因而全面译介莫拉维诗歌的本身,就有重大意义。它必将对我国文学的发展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其次,只要把我国儒家著作,同莫拉维的《玛斯纳维》稍作比较就会发现:内容虽然都是说教,但是一个枯躁无味,一个生动盎然;一个是纯粹的理论,一个充满了故事、见闻,而且还有大量形象化的比喻。现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理论如何能够深入人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抛开《玛斯纳维集》的宗教内容不说,仅仅就它议论问题的方式来看,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而对书中内容也应一分为二,其中有不少论述,仍会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编翻了一部《莫拉维哲理故事集》,不日将出版,欢迎各位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一个民族,如果能既宏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能借鉴与吸收异邦的文化,便必会创造出新的令世界瞩目的更加灿烂的文明!

大概正是这个原因吧,江泽民主席于2002年四月访问伊朗期间,曾将我国翻译出版的《玛斯纳维全集》六卷(合译)作为国礼赠送伊朗总统哈塔米,并在笔者所译的第五卷上签了字。

 


[1] 徐辰亮《鲁米:神圣激情的复活》,载于《中华读书报》2000223日。

* 另外三大诗人为菲尔杜西(9401020)、萨迪(12081292)、哈菲兹(1327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