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多语种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比较研究”自2023年4月9日举办开题论证会以来,各个子项目积极筹备、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子项目会议共享资料、明确分工,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基础。以下是各个子项目的会议纪要和总结。
1.子项目“古代东方民间故事集: 多语种《卡里来与笛木乃》插图本比较研究”小组会议纪要(2023年9月23日下午)
2023年9月23日,星期六,本子项目课题组成员以线上的形式,共同参与了“多语种《卡里来与笛木乃》研究”子项目课题组会议。本次会议的主持人为子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穆宏燕教授,参会人员包括阿拉法特、贾斐、李玲莉、刘倩、陆熹、夏源、肖坤、薛瀚、阳融寒、周佳共十位老师和同学,关博老师因故请假。
会议准时在15:00开始,由主持人穆宏燕教授引导,首先进入了议程的第一项:介绍目前已完成的前期资料收集工作。该阶段贾斐老师、肖坤老师、关博老师、周佳博士、李玲莉博士等各语种老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搜集了大量不同语种的《卡里来与笛木乃》插图本(包括衍生本《老人星之光》插图本和《胡马雍之书》插图本)。本课题组注重分享与整理,由阳融寒老师将老师们搜集到的资料以共享文档和百度网盘的形式整理、分享给组内成员,也方便了所有新加入的课题组成员查看、使用相关资料。穆宏燕教授鼓励大家继续收集、分享相关插图本资料。前期资料收集工作的完成,不仅是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和归纳,更是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收集和分享更多的相关插图本资料,为整个研究项目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文本和图像支撑。
接下来,议程进入了第二项:穆宏燕教授对下阶段需要撰写的内容和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读,撰写需要注意:选择多种语言和不同类型的插图本进行分析,同一语言内可采用不同时期的插图本,避免雷同插图;将同一故事的不同插图本纳入同一故事中进行描述,每幅插图的版本信息尽量完善;分析比较不同语种插图本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表现方式,着重分析不同语言文化对图像表现方式的异同,比较同一语种不同时期的插图本,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图像表现方式的异同;或关注同一语种不同衍生本中相同故事的表现方式差异及其原因。其中穆宏燕教授特别强调写作的重点应突出“多语种插图本的对比分析研究”。
第三项议程则是相关问题答疑交流。面对成员们现有疑惑以及接来下的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持人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台,在场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帮助解答问题。如其中阿语肖坤老师提到如果对其他语种不甚了解该如何写作,穆宏燕教授讲解到本课题的重点是“多语种插图本的对比分析研究”,重点在图像分析上而非语言文本分析,所以语言障碍不是难题。以及贾斐老师提到波斯语《智慧的试金石》插图本无论在国内、伊朗还是网络上都难以找到,目前在伊朗交换留学的薛瀚同学主动请缨可以前往伊朗的图书馆寻找,如找到可借阅扫描,分享给大家。通过这一环节,大家对研究项目的理解更加深入,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第四项议程中,穆宏燕教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商议分配了每位成员承担撰写任务的《卡里来与笛木乃》故事。其中,每位老师撰写两个故事、每位同学撰写一个故事的插图分析,每篇故事撰写一篇8千字以上的论文,优秀成果可署项目号发表。具体任务分配会议结束后穆宏燕教授将发布文档至课题组群中。
最后由子项目课题组负责人穆宏燕教授对整个会议进行了总结,介绍了项目各节点的截止时间以及最终的成果形式,并鼓励课题组成员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也继续发挥协作友爱精神,共享研究成果,在各语种相互的交流中发现东方文学与文明的互鉴的精神与精髓。
2.子项目“多语种两大史诗与往世书插图本比较研究”小组会议纪要(2023年5月12日)
5月12日11:00至13:30,子项目“多语种两大史诗与往世书插图本比较研究”以线上形式召开了第一次小组全体会议。会议由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东南亚系助理教授熊燃老师主持。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蔡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池明宙副教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吴蔚琳助理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生李玲莉同学、北京大学南亚学系博士生吴小红同学和东南亚系硕士生周孜荃同学全员参加了会议。
熊燃老师首先汇报了子课题初步的框架设想、开题会专家所反馈的意见、图像叙录的撰写体例和东南亚地区两大史诗插图本的简要情况。接着,陈明院长对子课题工作的总体部署发表了意见。随后,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各自的前期准备、研究设想、困难或问题逐一进行了汇报。蔡枫老师针对《罗摩衍那》插图本的资料搜集和理论准备工作做了分享,指出研究难点在于图像材料里原文文字的解读和比对。池明宙老师和吴蔚琳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以往的研究领域和近期工作,进一步商议了在子课题内的任务分工。李玲莉同学汇报了目前收集到的《薄伽梵往世书》插图本的情况,提出这些插图本体量大,相关资料也比较丰富。吴小红同学汇报了自己在东南亚海岛地区宗教与文化方面的研究经验,介绍了目前已完成的《摩诃婆罗多》爪哇语插图本的情况,并计划前往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查看那里收藏的印尼文和爪哇文插图本。
在自由讨论环节,课题组成员积极发言,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初步的任务分工和撰写进度。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和《薄伽梵往世书》多语种插图本叙录的撰写,于年底前再择期召开第二次子项目工作会议。
3.子项目“古代中国日本与东南亚佛经插图本比较研究”小组会议纪要(2023年4月18日、6月26日)
2023年4月18日下午15:00,东方文学与文明互鉴:多语种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比较研究项目佛经故事插图本子课题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三楼206召开第一次课题研讨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刘晨老师主持,课题组成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吴天跃老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阮晋逸,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研究生向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若菲线下参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讲师张哲老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赵晋超老师线上出席会议。
本次子课题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内容,经讨论,主要确定了以下内容:
1. 本子课题研究决定集中于佛传故事,以“八相”为研究主线,并将其他多语言、地域中都出现的佛传故事作为拓展。
2. 选材侧重于展现有代表性的、有亮点的、目前有较高质量图像材料的本子。
3. 研究涉及的地域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中心,最好能包括泰国、缅甸和越南的内容。
4. 关于研究中使用的“插图”概念,课题组决定将叙录部分限定为狭义文本插图,在研究中可以拓展至本生故事画等广义插图。
本次研讨会为之后的研究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并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的时间安排和人员分工。针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本次研讨会安排在下一次研讨会前完成初步的图像搜集,并提供备选的图像版本;暂定于2023年6月下旬召开第二次课题研讨会,介绍搜集到的图像材料,确定使用的图像版本和每个版本中使用的图像数量。
2023年6月26日下午15:30,佛经故事插图本子课题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三楼206召开第二次课题研讨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刘晨老师主持,课题组成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吴天跃老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讲师张哲老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赵晋超老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阮晋逸,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士研究生向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若菲出席会议。
按照第一次研讨会议的安排,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为介绍搜集到的图像材料,并针对这些材料进行交流讨论。
刘晨老师主要展示了明、清的《释氏源流》图像,准备追溯其图像与文字的来源,并对现存《释氏源流》进行了藏地、作者等的分类。
吴天跃老师一方面指出,可以更加注意南方、尤其是宁波地区的图像序列对《释氏源流》图像的影响,另一方面展示了其以佛塔为中心的研究材料。
张哲老师提出,东南亚地区的图像材料目前主要是本生故事比较多,希望通过研究整体概括东南亚地区的佛传故事图像情况,并且可以使用大英博物馆相关藏品。
赵晋超老师结合其博士论文进行了研究材料的展示,期望从过往研究出发,针对确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四相”“八相”等概念出现的原因与源流;赵晋超老师还展示了韩国东国大学所藏的材料,拓展了东亚地区佛传故事绘画材料搜集的范围。
阮晋逸老师专注于寺庙壁画,如崇善寺壁画摹本的收集,并致力于寻找这些材料和插图本的相似性;且由于媒材差异,插图本和壁画能够展示的情节数量差别较为明显,寺院壁画如何筛选值得绘画的情节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向伟侧重于日本地区材料的收集,其研究内容目前基本定为日本相关研究的总论和一到两个相关案例的翻译,比如宝成本《释氏源流》和日本《释迦的本地》材料间的联系。
本次会议也确定了叙录应展示的图像的质量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课题整体的结构安排和个人任务分配。本次研讨会在最后安排了第三次研讨会议的日程,暂定于2023年10月下旬召开第三次课题研讨会。
4.子项目“古代东亚的中国故事插图本比较研究”小组会议纪要(2023年9月15日下午)
9月15日下午14:00至17:00,子项目“古代东亚的中国故事插图本比较研究”在前期分小组筹备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小组全体会议。本子项目下设古代中国、古代韩国、古代日本三个小组,分别由艺术学院刘晨研究员、朝韩语系琴知雅长聘副教授、日语系丁莉教授担任各组组长。
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201会议室举行,除了三位组长以外,各组成员全体参与,包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高嘉谊、北京外国语大学朝韩语系曹旭博士、北京大学朝韩语系博士生郭锐、北京大学日语系博士后刘雪瑽、博士后向伟、日语系博士生卢康,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教杨维公和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博士生宋春晓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北京大学日语系丁莉教授主持,开场前15分钟,与会师生分别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古代中国、韩国、日本组成员按照每一章节的研究主题(第一章 神话篇:《山海经》;第二章 历史篇:《史记》;第三章 传记篇1:《孝子传》;第四章 传记篇2:《列女传》;第五章 诗歌篇:《长恨歌》《琵琶行》;第六章 小说篇:《三国演义》)就目前的资料收集情况做了详细汇报,并对资料收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所收集到的插图本材料内容繁多且庞杂;在研究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生成、流播、接受、变异与再创作的过程中,如何集中研究的焦点、选取合适的视角;某些主题的插图本出现分布不均的情况,即某一国可利用材料众多,而其他国家相对匮乏;是否考虑将墓葬壁画、屏风画、相关故事的单幅图画等关联图像纳入研究范围等。
随后,与会成员集思广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经讨论明确了共同的撰写目标和思路,一致同意在每一章的第一节对相关插图本的生成及在东亚的流播情况作整合性综述,接下来古代中国、韩国、日本的插图本研究各占一节,在最后一节对该主题做出中、韩、日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面向的总结归纳,力图在详细勾勒跨地域、跨时代、跨媒介的插图本生成与传播之后,总结提炼出其复杂而多元的文图互动关系。会议就资料搜集的思路、研究进度的把控、写作架构的调整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且,此次会议将每一节的研究任务落实到个人,明确了具体的责任,相信可以有力地推动研究的进程。
最后,小组成员对后续阶段的任务进行讨论与部署,商定在年底举办第二次全体会议,到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文:阳融寒、周孜荃、周若菲、卢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