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81016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开幕,首发《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一辑。来自中、美、德、加拿大、罗马尼亚等国的160多位中外作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80余篇。开幕式上,《当代世界文学》杂志社社长戴维斯·昂第亚诺宣布了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获奖者名单。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莫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影响的焦虑》的发言,强调中外作家交流的重要性,指出世界性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吸收别的作家的优点以唤醒自己的灵感,创造自己的风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达莫若什在《世界文学中的美国色彩》的发言中认为,世界文学不是孤立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感受,美国学者应当走出去,研究非西方的文学,应更多地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文学及其对西方的影响。中国诗人吉狄马迦作了题为《当代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诗人写作》的发言,他认为当代中国诗人应该在自己的诗歌中展示中国古老文字的魅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在《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三十年》的发言中指出,中国文学在80年代中后期快速融入了世界文学,带来了中国政治美学的多重转型,最终带来的是文学全球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童庆炳教授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的发言中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是文学理论和创作界的互动,文学的世界性是多元文化的聚拢和结合,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学平等的对话。

    16日下午,大会举行中外作家论坛。中外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1617晚大会主办方精心组织的“诗歌之夜”和“时代与作家的精神关怀”作家见面会备受瞩目。中外诗人联袂为大会献上“归·去·来——相约北京师范大学中外诗人诗歌朗诵会”。北师大文学院南山诗社的同学们为这次精神之旅献上中国古典诗歌吟唱表演。迟子建、毕飞宇、艾伟三位作家在17日晚的作家见面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创作体验,并与在场的同学亲切互动交流。

17日大会分七个分会场举行。其中“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重点关注了中外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学术期刊与世界文学的研究与交流等话题;“世界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比较”涉及近年来世界文学与文论的变迁、中外文艺理论研究的对比等议题;“英语视域中的世界文学”、“汉语视域中的世界文学”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探讨了当今世界文学的格局,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外文学作品作了深入的分析;“全球化语境与批评视界”重点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出路等问题,有学者表达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状况的焦虑之情;“当代汉语诗歌与世界”齐聚了老、中、青三代诗人,他们就诗意本身、诗人的身份以及批评和诗歌文本间的关系等几个层面的问题各抒己见;“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围绕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主题展开专题讨论,学者们就比较文学学界关心的关涉学科发展方向的宏观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18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评论》主编张炯教授全面回顾了中国新文学五十年来的发展道路,介绍了当代作家的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德国波恩大学教授顾彬教授作了题为“语言的重要性,或本土语言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的报告,他不赞同中国作家把语言看作工具的观点,认为作家有学习多门外语的必要性,希望中国作家能够通过原文阅读文学作品,亲自和外国作家对话而不是通过翻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在题为《现代性逻辑与文学性危机》的报告中对顾彬教授的发言提出质疑,认为民族性或本土经验才是文学性的根本基础。台湾辅仁大学张汉良教授发表了题为《世界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的再反思》的发言,他对“第三世界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有关民族文学概念化带来的文化语言限制等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次“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怀着共同的“世界文学”理想齐聚北京,就当代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是:不仅有创作界和理论界的争鸣碰撞,也有多学科、多领域学者的深入交流和真诚互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本次大会必将为中国文学界与世界文学界的互动和发展打开一个新的视界。

 程莹